深圳应发挥“发动机”作用

2017-03-06 来源:深圳商报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 资料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深圳应发挥“发动机”作用

深圳新闻网讯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由深圳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的思路构想,继先后写入广东、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后,又首次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快规划发展。

今天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分组审议、讨论发言或接受记者采访时,都纷纷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报告为粤港澳地区新时期发展带来的重大利好,认为在全国层面看,这是释放出进一步开放发展、整体提升粤港澳“板块”发展水平和能级的重大信号,对粤港澳地区而言则意味着要承担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和更高任务,而对每一个湾区中的城市而言无疑都是借力发展的又一新红利。来自深圳的代表委员向记者表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又是首先提出携手周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城市,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引擎、发动机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达的湾区经济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特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目前世界发达的湾区经济有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多年前,一些持续关注深港合作的深圳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提案,湾区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到了深圳政府战略研究的视野。

2014年,深圳首次把“发展湾区经济”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此后又不断深化、完善、发展湾区经济概念,最终提出携手周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在深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先后写入广东《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规划编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粤港澳地区共同编制,最后由国务院批准,成为首个国家明确定义的“湾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又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切都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下好“粤港澳大湾区”这盘“棋”,深圳应成为“棋眼”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深圳年初的市委全会将其列入2017年工作的“十个重点方向”,此后再次将“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总理报告中,深圳的代表委员尤其感到高兴和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华昱集团总裁麦庆泉今天向记者表示,下好“粤港澳大湾区”这盘棋,深圳应力争发挥先锋、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成为这盘棋的“棋眼”。他说,纵览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从美国旧金山湾区到日本东京湾区,沿海湾区城市群往往是发展条件最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拥有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区域内产业、物流、科技、金融和贸易等资源高度集聚,具备打造世界级湾区的基础和条件,未来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

“深圳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源于粤港澳区域发展水平和实力已经足以撑起湾区体量,深圳也希望借力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层级。”麦庆泉认为,深圳和广州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发动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两市GDP双双超过1.9万亿元,离2万亿元大关近在咫尺,两市GDP总量接近全省的一半,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好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支撑作用。不论从经济规模、总体实力,还是从深圳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外溢等方面的优势而言,深圳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都应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把制度创新等叠加的因素发挥出来,继而把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是深圳的机遇所在。同时,深圳也需要通过湾区的发展和规划,与其他城市间进行更好的分工,形成协同发展的城市群。“深圳应该充分发挥深港合作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融合剂’作用。”

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也关注到“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他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中,正在致力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深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能力很强,能够把科技成果很好地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GDP、高端就业、税收,这应该是深圳的优势。在具体的跨区域建设方面,陈志列认为深港科技合作前景看好,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吸引和集聚全球顶尖的人才创新资源,助力整个大湾区加快形成“硅谷”气质。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世界级城市群和中国“国际门户”

不仅是深圳,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构想越来越被重视和认同。今天,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海雅集团董事长涂辉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粤港澳大湾区列入国家战略,将会促成这一区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成为中国的国际门户,可谓前景无限。这对于中国构建全方位、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表示,在全球城市的战略指引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把握三个国际化要素:一是在交通规划上,构筑枢纽型的国际空港、货运铁路枢纽。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只有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建构好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使航空、海运、高铁都能发挥贸易交流中的输送作用,才能在全球贸易中获得更多便利。二是在创新驱动上,打造全球化的科技创新中心。新时期的城市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竞争,高科技产业、金融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城市普遍较为发达的产业,科技创新是全球城市立于不败之地的至关重要因素。三是在文化融合上,打造全球文化交流中心。全球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兼容包并的态度传递本土文化,接纳外来文化,使全球城市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同时,在被纳入广东“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东战略”之后,珠三角更多城市也都对“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发展机遇热情高涨,佛山、肇庆、江门、东莞、珠海等多地都将融入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逐步由战略规划变成具体操作,有望迈出实质性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郑人豪今天向记者表示,规划好粤港澳大湾区十分必要,将有力推动广东和香港、澳门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他也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希望可以充分发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加强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对接,建设研发孵化器、研究中心,助推整个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郑人豪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统筹好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周边的港口、机场、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互补和联动。

“粤港澳大湾区”被升格为国家战略,也引起其他地区的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是药物领域的专家,工作中与粤港澳企业都多有接触。他今天向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助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他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在生物医药、中医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缺乏资源,市场环境也比较狭小,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也有生物医药研究机构,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港澳地区在对外交往方面有窗口的作用,现代科技也比较强,可以跟广州、深圳、珠海进行融合发展。”

瞄准“中国硅谷”,加快金融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要打好科技金融牌

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眼中,粤港澳大湾区首先应该是一个“科技湾区”,目标是“中国硅谷”。他今年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就是“着力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马化腾认为,粤港澳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中心,拥有比较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可以实现从理念、筹资、研发、制造、产业化等“一条龙”的创新全过程。“香港高等教育发达、高端人才储备丰富,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现代服务业发达;深圳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珠三角制造业发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澳门积极谋求适度多元发展,在中医药以及对葡语国家合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马化腾建议,应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理念、制度,汇聚最新信息和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催生创新业态,培育大批创新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塑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交易员周奕丰在发言中则提出,应推进金融创新,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毗邻港澳,在金融等产业方面与港澳有着天然的历史人文渊源,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促进粤港澳深度共荣互利。”周奕丰表示,加快金融方面融合的步伐,需要推动面向港澳和国际金融的开放政策,提高金融产业对经济的服务能力。在金融政策方面,建议政府给广东更大的自主权,如区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批权,这有助于汇聚金融创新资源,激活金融创新的活力。事实上,借力广东自贸区的平台,粤港澳金融合作正在不断深化。以前海为例,前海率先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和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等“四个跨境”。前海所开展的金融创新很多以香港为依托,比如,前海降低港企进入内地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去年推动香港的银行分别成立港资控股的内地首家证券和基金公司。(特派记者 崔霞 余璐王海荣)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