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样本 医改“罗湖模式”获代表委员点赞

2017-03-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样本

医改“罗湖模式” 获代表委员点赞

深圳新闻网讯 今年全国两会上,去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在6日的分组讨论中,多名代表委员聚焦“健康中国”,积极建言献策,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专门援引了深圳罗湖医改的例子,认为这一模式正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值得推广。

医改“罗湖模式”值得推广

在讨论中,不少医卫界别委员都提到了打造“健康中国”的话题,王国强的一席话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我们现在提出‘健康中国’的目标,这需要一个统筹协调的政策去推进改革——医院希望增加收入,医保要控制医疗费用,病人希望少花钱,政府希望投入产出成正比,我们怎样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各方面的这些要求?”

王国强随即说道:“最近我去深圳开会并参观了当地罗湖区的做法,我认为这一经验很值得推广。”他介绍,罗湖区进行了公立医院改革,区里的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整合成为罗湖医院集团,联动形成了一个“医疗共同体”,并开展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改革。以上一年签约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为基数,社保将费用打包支付给医院集团,如果医院在健康管理上做得好,花的医疗保险费用比去年少,那么节省下来的这些钱就可以留给医院。因此,如果居民越健康,医院的病人越少,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就越高。

他还分享了自己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在罗湖的一个社区,之前每年都有不少老人摔断骨头,需要去做置换股骨头的手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但“医共体”成立之后,他们转换了思维,在社区里建了很多防摔倒的设施,马上减少了老人摔跤的几率,从源头上就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大家同样努力工作,但劲用在哪里很关键。”王国强说:“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会让医院想方设法去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减少门诊,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医院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疑难疾病和重症治疗上。”

王国强说,健康中国应当从“以医疗为中心”,变成“以健康为中心”,这种转变需要模式的创新,而罗湖的探索正符合这一要求。

在王国强讲话后,不少委员纷纷表示赞同:“改革一定是来自于基层的探索,这些创造更接地气。”还有委员热烈探讨起这一模式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的可能性。

“云医疗”下基层提供就医便利

该组的多名委员还为“健康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何伟表示:“我建议将‘云医疗’的方式运用到基层预防,让互联网诊疗为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做出贡献。”他介绍,我国农村目前因病致贫高达37.8%,成为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把医疗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他们不用去大医院看病,为看病提供便利。此外,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使治疗更加便捷的同时,价格也会非常低廉,为老百姓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何伟说,老百姓的公共卫生意识,也需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公共卫生教育等方式得到提升。使老百姓没病的时候积极预防,有病的时候尽早治疗。目前,专家一个人能看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远程医疗,可以不用到当地去,就能进行诊疗。

来自福建宁德的全国政协委员陈兴生也关注着乡镇医疗的现状。他表示,这几年乡镇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非常紧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加快投入,只有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才能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

从“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

全国人大代表周琦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做出了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等具体部署,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落实举措。”周琦认为,要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三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合、联动,是必然趋势。

他表示,目前,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80%集中在大中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显然不合理,忽视了预防疾病,忽视了大多数人群,忽视了农村和中小城镇。而他认为,医疗卫生工作思路应该是以预防为主,将工作重点前移。预防疾病面对的才是广大人群,重点在农村基层。而医改的目标和重点应该围绕着预防疾病展开,将资源配置下移,放在农村放在中小城镇。

“很多人一旦生病就认准大医院,实际上很多头疼脑热的小病在基层医院就能治好。”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是来自河南的一名乡村医生。他认为,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在推进分级诊疗上下工夫,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加大对基层诊所的投入,让小病在基层解决。这是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好方法。(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韩文嘉 周元春 杨丽萍 杨媚)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