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些地名都大有故事:福田最开始叫“格田”

2017-03-10 来源:深圳微时光

  很多人说

  深圳太年轻了

  是一座没有历史底蕴的城市

  但是我要说

  那是因为你对深圳了解得不够多!

  深圳十大区、莲花山、蔡屋围、梅林…

  这些地名背后都大有故事

  带你见识一下深圳的不年轻!

  

  福田区

  福田的名称来源于“福田村”。南宋光崇年间(1192年),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块块成格,就取名为“格田”,后看到田里的庄稼颜色碧绿,好似幅幅图画,再更名为“幅田”,后又改为“福田”,含“得福于田”之意。

  福田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是来自宋朝的题词“湖山拥福,田地生辉”。

  01 莲花山

  历史上,莲花山曾分属三个村,也有三个不同的名称。从山顶以南属岗厦,岗厦村民称莲花山为大王岭,山的北坡分属上、下梅林,上梅林称其为莲花梁;而下梅林村民习惯称之为九江垅。莲花山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深圳后,曾在莲花山上建了一个炮台,还利用这个炮台来攻击东江抗日游击纵队。解放后,为了保卫边防,1952年,解放军工程兵也在莲花山上修筑了军事设施。并在三个村的三个不同名称中,选取了既通俗又好听的一个,略加改动,在地图上正式标上了“莲花山”这个名称。

  02 水围

  水围是个有数百年历史的村。追本溯源,水围庄氏是庄子的后裔,全村700多原村民均为庄姓。大明洪武年,敬德四世祖孟斋、子润公移居一片临海滩涂,靠捕鱼晒盐为生。后发现一眼甘泉,深挖砌井,砌围立村,一副对联“水环四壁,围昌万年”,成为了水围村的来历。

  03 梅林

  梅林立村500多年,福建黄氏移民最初来到这里建村,由于这里有很多梅树,所以得名。

  04 沙头

  据下沙村老人家讲,由于这里近海,古时候海水把这里冲击成一个很大的沙滩地,下沙、上沙、沙嘴、沙尾,这些村子都建在这个沙地上,所以都围绕“沙”来取名,而这一带曾经统称为沙头。

  05 上步

  据上步村的坊间解释,这里曾是深圳河的“埠头”,而“步”与“埠”同音,意为水陆码头。清《永乐大典》在“广府风俗形势”中说:“水谓之步,当是水津。”另有“江之浒凡舟可系而上下者曰步”的说法。上步村位于深圳河北面500米,是在“津”之上,故名上步。

  06 车公庙

  车公庙曾经确实有庙!传说,车公,是南宋的大元帅。智勇双全,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难,由车大元帅一直护驾到了广东深圳一带。车大元帅去世后,后人为表其忠勇,就为他立庙供奉。深圳的车公庙据推测建于清朝。深圳沿海一带与香港新界的乡亲本属一家,以此推断,两地的车公庙应该颇有渊源。所不同的是,香港西贡蠔涌和新界沙田两个车公庙香火鼎盛,但深圳车公庙的庙被侵华日军拆毁,仅剩地名。

  罗湖

  罗湖的名称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罗湖村原位于深圳火车站广场东侧,村民以种菜养鱼为生。“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就来自周围湖塘众多的那座山的名字。1982年,因建罗湖联检大楼,罗湖山被夷平,大部分泥土用来填罗湖小区。现在市博物馆的售票处,就是用罗湖旧村遗留下来的一些青砖修建的。

  01 蔡屋围

  蔡屋围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这里本来没有蔡姓居民,300多年前,原居民都姓陈,清康熙年间,陈氏从松岗沙埔围村,雇了一名姓蔡的青年长工,专门养鸭。蔡姓青年后来成家立室,买田起屋,子孙后代日益增多,而沙埔围村的蔡氏人家也陆续迁居到这里。结果,外来的蔡氏反成了该村的主人,定名为“蔡屋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仅有几户陈氏及其他姓氏人家。

  02 布吉

  布吉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在 300 多年以前,在现在的铁路西侧,有一个莆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也就是 1852 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1911 年,广九铁路通车,设了一个“布吉站”,“布隔”遂就称为“布吉”。现在,深圳本地的一些老人还称“布吉”为“布隔”。

  03 东门

  “东门老街”源自旧时的深圳墟,根据深圳博物馆近代史馆资料显示,明清时期的深圳墟共有四门。当时南门有个南塘市场,西门一带店铺不多,北门更是一片荒地,只有东门最热闹繁盛,所以,大家都渐渐习惯用“东门”作为商业闹市的代名词。

  04 梧桐山

  梧桐山作为“鹏城第一峰”已经家喻户晓。据《新安县志》记载,因“多产梧桐异草”而得名。

  05 莲塘

  莲塘村在清乾嘉年间就存在了,据说最早可上溯到300 年前,原是一个客家的村落,村前有一个池塘长满莲藕,故名莲塘,但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估计是被填平建房子了。

  南山

  南山这一名称,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历史上,南山村名变更过多次,村民大多姓陈,以前曾叫“陈屋村”。因位于大南山麓北侧,又得名“南山村”,且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设立过南山乡。

  01 白石洲

  现在的白石洲已经成了一个有名的地理坐标,因村子建在海湾沙洲上、而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得名“白石洲”。

  02 蛇口

  photo by @nuofei

  蛇口名称的来源出自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东侧山嘴,像张开的蛇口。

  03 桂庙

  清代建的小村庄,又叫“红花园村”。桂庙来源于“龟庙”,村民在庙宇供奉神龟。

  宝安

  宝安之名由来有二,广为人知的是,境内有宝山(在今东莞市樟木头镇),其山多银,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还有另一种说法:“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媚,珍宝之气聚焉,故旧郡名以‘宝安’而名”。

  01 新安

  新安是宝安之前的县名,“新安”一名源于明朝万历元年,即1573年,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现在宝安区的新安街道办事处,沿袭了历史上“新安”之名。

  02 白芒

  羊台山西南。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芒草地,清朝时,张氏从博罗县迁来定居,当时正是芒草开花时节,一片茫茫白花的景致印在先民的脑海里,于是得名白芒。

  03 松岗

  古称黄松岗。始建圩于宋咸淳六年(1270年),因圩建于山岗之麓黄姓村旁,山上有松林,故名。1950年改称松岗。

  04 沙井

  沙井曾称龙津。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北宋末年,当时古深圳地区的盐业已经非常发达,归德盐场的附近,有一个叫云林的地方,已经比较繁荣,陈氏就在云林的附近定居生活,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05 石岩

  石岩地处风光秀丽的羊台山北侧山脚下,是个古老的居民点,远在北宋时期,已有居民在此居住生活,清嘉庆年间,这里开始建墟。石岩的名称来历,与一个古寺有关。石岩原叫“乌石岩”,这里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供奉观音,洞中央有一大石座,供奉的人燃放鞭炮,投掷在石座上,见石座呈现褐黑色,就说是显灵,于是将大石洞称为“乌石岩庙”。后有人在此修建庙宇,名为“慈石古寺”,有石级通到大门,牌楼上书“乌石岩”。“乌石岩墟”因而得名,后来改为石岩。

  06 福永

  福永之名由来已久,据传这里地接海滩,只有一条街,后由于海泥淤积,沿海滩涂伸展为陆地。靠近海边处加建了上、下街,商业活动逐渐移来,旧街则成了居民区。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吸引了东莞、番禺、中山、顺德等地移民集居,日渐成墟,取名“福永”,表达“永远幸福”的吉祥寓意。

  坪山

  坪山原来叫“东头岭山”,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曾、张、黄、戴四姓的客家人,先后从兴宁、韶关、福建等地迁居龙岗“东头岭山”周围,即今日坪山大万世居、六联村一带。当地地势较为平坦,仅东南部有一个较高的东头岭山,其余均山丘,较为低矮,故起名“坪山”。

  龙岗

  龙岗多山,山岗犹如伏卧的巨龙。传说中厌倦天宫寂寞生活的仙女降落凡尘,四方飘游,看到龙岗这一带气候温和、水草丰茂,心生留恋而留居,于是,群龙便化作山岗环绕护卫。

  01 坑梓

  “坑梓”得名与老坑有关。老坑因三面环山,居民住在中间的一个大坑上而得名。相传,坑梓镇城内以及沙梨园一带的村民,就是从老坑村的老祠堂分出的,所以史称“坑子”,意即“老坑村的子孙”,又因“子”与“梓”同音,后人遂改“坑子”为“坑梓”,意寓“老坑”是故里。

  02 平湖

  平湖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 1522 年),已经有 480 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平湖包括三个村——伍屋围村、大围村、松柏围村,巧的是,这三个村的形状都极像动物:伍屋围村的地形,非常像一只螃蟹,大围村极像一只蚌,而松柏围村像一只虾。村民们认为,螃蟹、蚌、虾都是水生动物,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而当时这一带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一无江河,二无湖泊,水资源较为贫乏,出于对水的渴望,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平湖”。

  03 坪地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建圩。因圩地处地势低平、芳草叠翠的川地,得名“坪地”。

  龙华

  龙华一名源自因清同治(1862年一1874年)年间,梅县、东莞等地客家移民迁徙于兹,成立龙胜堂,并发起建圩,逐渐繁华,故名。民国时始设乡。1961年7月设龙华公社。 1983年7月改称龙华区; 1986年10月撤区设镇。 1993年1月隶属宝安区。

  01 观澜

  观澜原来叫“官难”。在建立观澜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赶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后来,东莞知县派人勘定了观澜墟的地址,它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云游到这里的河东岸,看着波澜壮阔、绿水盈盈的河水,大赞好风水,从此留恋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于是“官难”墟也就改名为“观澜”。

  02 龙胜

  龙胜,一个霸气的名字,但这里并非一开始就叫此名。龙胜社区主要的原住民是客家人彭氏,此处最早的村名也许是“炉墩塘”,大家认为“炉墩”入“窑” 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成“龙胜”至今。

  03 清湖

  清湖至今有700多年历史,得名于羊台山东麓和龙华河的终点处天然形成的一个大湖泊。湖泊有几十亩,由无数小湖组成大湖,不论暴雨连绵或是干旱之年,湖水都不增不减,清净如镜,故名清湖。

  盐田

  盐田的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清朝时期,在现在盐田港东北角的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划船、乘船而来,这就是盐田墟。后来墟市越来越大,赶墟的人也在墟市边搭棚逗留,逐渐,露天的墟市演变成盐田村。

  01 沙头角

  沙头角的得名,有一个颇富诗情画意的传说:相传清朝的一位大臣出游到这里,面对眼前碧波荡漾的大鹏湾、银白的沙滩,随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诗句,沙头角因此得名。

  光明

  光明新区的名字,来源于光明集团和光明农场。l958年初,由华南农垦总局等5个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在此组建农场——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取“前途光明”之意命名。

  01 公明

  公明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明朝天顺年间,在现在将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白龙岗墟,也就是今天的薯田埔村的前身,还有永长墟(在今松岗罗田);清光绪年间,原来的白龙岗墟附近,又出现了丰和墟。其中,以丰和墟最为兴旺。后来,因为这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议下,于 1929 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即移和圩)。1931 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

  大鹏

  大鹏新区,应该大家都知道了,源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年),为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千御守户城”,简称“大鹏所城”。这里也是深圳的“文化之根”,“鹏城”的别称亦由此而来。

  01 葵涌

  葵涌历史悠久,在这里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等文物,发现了宋代的墓葬,表明很早就有人在这一带居住、繁衍。在古代,这里河流交织,长满蒲葵,得名“葵涌”。“涌”是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海水涨潮时,潮水涌入河段,使河段变咸,乡民习惯地称之为“涌”。

  02 南澳

  photo by @成长

  “澳”,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南澳因三面环海,海水特别蓝绿,旧称“蓝澳”,又因“蓝澳”地处大鹏半岛的最南部,因此取谐音,易名为“南澳”。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南澳村。

  03 七娘山

  七娘山,大鹏山也。昔传有七位仙女云游于此,如鹏踞海,观其美景,不愿重返天庭。玉帝闻知,急召雷神追击,她们却誓死不从,执意留在人间,天帝发怒,遂使其变成了七个山峰,得名七娘山。

 

  这些常常说起听到的地方

  原来名字背后都这么有故事!

  是不是觉得涨知识了?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