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龙岗河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将具有保护水源、服务公众、重建生态、科普媒介等作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深圳新闻网讯 黑臭水体治理是治水提质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据统计,2016年年初我市建成区共有36条(45段)黑臭水体,其中轻度黑臭12条(15段),重度黑臭24条(30段)。
去年以来,我市下达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的“军令状”,与各责任单位签订治水提质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45段黑臭水体水质总体向好,包括“一区一示范”等10段水体在内的18段水体初步达到了不黑不臭标准;茅洲河、深圳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其余27段黑臭水体正加快治理中。
后海河率先实现不黑不臭
“去年后海河水变清了,我就每隔一天到这里跑跑步,特别舒服。”后海河畔,从事服装行业的林先生一身运动装,对后海河治理“效果很满意”。记者沿着后海河步行,两岸绿意盎然,小鱼在清澈的河水中游来游去,清风拂面,很是惬意。
记者看到,像林先生这样到后海河边散步、锻炼的市民很多。
后海河位于南山区后海填海区域,北起海德三道,南至东角头,全长3.95公里,规划为后海片区的景观河。然而,几年前后海河与今日的面貌大相径庭。一篇2014年的新闻报道这样描述:“河面上垃圾漂浮,河水黑污,微雨中,依然能闻到刺鼻的水臭。”在我市2016年年初公布的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中,后海河“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
南山区环水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后海河是位于高度开发建设区域的人工河,河道无清洁源水,建成后水体黑臭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住宅区没有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雨水管道直排入河,且截污系统不完善、补水系统未能发挥效益所致。
针对这些原因,南山区环水局按照“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的治水思路,实施“正本清源”行动,对流域内排水户全面实施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流域内242个独立排水户中,已通过改造达标111个,并且完善深圳河湾及后海河污水截排系统和改造补水系统。工程实施后,2016年7月至9月,南山区委托第三方连续对后海河水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后海河已在全市36条(45段)黑臭水体中率先达到不黑不臭标准。今年汛前,后海河整治二期工程也将完工,届时水质可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和水质保障率。
今年将全面消除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
除了后海河外,我市还有福田河、南约河、深圳河(罗湖段)、南澳河共计17段黑臭水体也基本达到不黑不臭的标准。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我市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主要采取了用足机制、强化合力,一河一策、有的放矢,追踪溯源、控源截污,优化模式、赶抢进度,加强指导、技术支撑等有效措施。
其中,一河一策方面,根据河流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治理方案,采取长效工程与短期治理相结合措施,既满足近期消除黑臭目标,又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和稳定达标。比如:油松河采用截污、底泥原位治理、生态修复、分散式处理等组合措施,水质感官明显提高,基本消除黑臭;西乡河结合河道综合整治手段,采用水质养护、内源治理等手段,水质初步达标,等等。追踪溯源、控源截污方面,我市一方面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将原直排口的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管网建设,2016年全市建成污水管网1034公里,今年计划建成1500公里。
“2017年年底,深圳要消除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这是今年市政府向公众承诺的民生实事,今年必须要确保完成。”市治水提质办专职副主任龚利民介绍,目前我市仍有多条水体处于重度黑臭,形势依然严峻。接下来我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采取多种手段,提速工程进度、加快排污口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以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的“军令状”。(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