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专家陆建新:35年践行“工匠精神”

2017-04-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陆建新(左一)在平安金融中心建设工地对青工进行传帮带。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 摄

  

■ 编者按:

去年4月8日,本报刊出长篇通讯《矗起高楼的脊梁》,在深圳媒体中率先报道了中建钢构公司城市地标建设者陆建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宣传陆建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陆建新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本报今起推出“‘时代工匠’陆建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深圳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城市建设发展史。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些不同时期的地标建筑相继拔地而起,不断刷新城市的高度,创下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些辉煌的建设成就,凝结着无数特区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经理陆建新,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从一名施工测量员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施工专家,陆建新扎根建筑工程一线35年,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先后参与建设了深圳国贸大厦、深圳地王大厦、广州西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3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建筑钢结构施工总高度超过3500米。

这些摩天大楼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实现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中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陆建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他先后荣获了“中国建筑劳动模范”、“全国国企敬业好员工”、“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他参与的一项建筑施工科研课题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挚爱:“每天看着大楼在我们手中节节拔高,特别有成就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5年来,陆建新始终在建筑工程第一线默默付出,在工程建设的最前沿砥砺奋进。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分为南北两座超高层塔楼,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北塔高600米,是深圳第一高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南塔设计高度296.4米,目前主楼钢结构施工已接近尾声。

陆建新是深圳平安南、北塔的钢结构施工项目经理,自2012年进驻以来,他已经在这两个工地摸爬滚打了整整5年。

3月31日下午,在南塔33层工地,记者见到陆建新。在不时闪现的电焊弧光中,他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带,正检查工人们进行的钢管焊接作业。

“一段钢管重达数吨,要把这两段庞然大物牢固焊接在一起,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丝毫马虎不得。”陆建新提醒现场工人:“检查焊接坡口要按设计要求切割成一定角度;焊接前,先要对坡口进行除锈、除油;焊接过程中焊缝接口不能有气孔、夹渣。”

检查完焊接作业后,陆建新又来到34层,只见他小心翼翼爬上数米高的桁架,对桥架连接处的焊缝进行仔细检查。虽然有安全绳防护,但如此危险的高空作业还是让记者心里为之捏一把汗,毕竟他已经53岁了。

这样的场景,是陆建新工作的常态。35年来,他始终行走在工地上,与工友们一道挥洒汗水,“浇铸”起一幢幢摩天大楼。

陆建新于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2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同年,刚满18岁的陆建新南下深圳,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作为一名普通的测量员,他亲身经历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参加工作以来,陆建新不论身份如何变化,他的工作岗位始终没有离开过工地。他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喜欢在施工现场与工人打交道、与技术打交道、与各种钢构件打交道,每天看着大楼在我们手中节节拔高,特别有成就感、自豪感!”

“随着资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陆建新到公司总部从事管理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显然比成天待在工地上条件好一些,但他对此从未考虑。”中建钢构公司董事长王宏说,有民企开出数百万高薪也“挖”不动他。

“无论是在建筑作品还是技术上,我现在能有今天的成绩,都与长期坚守在施工一线有关。几十年算下来,我是实实在在沾光了!”陆建新深有感触地说。

执着:“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每一天!”

高层建筑施工异常艰辛,不仅风吹日晒,还时刻与危险相伴。

“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有钉子精神,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每一天!”陆建新干一行爱一行,认真扎实,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了突出成绩。

1993年,陆建新来到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项目从事测量工作。当时施工条件有限,该工程建到100米高时还没有安装施工电梯,他每天要携带10多公斤重的测量设备从简易楼梯爬上爬下。加上高空作业的心理紧张,有时干活一天下来,下班回莲塘住地,上山坡的几百米路都有点走不动了。

地王大厦384米高,是当时的亚洲最高建筑。那时的工地建筑梁面上稀稀落落地铺设着几块木跳板,上下楼层作业面之间也不拉安全兜网。“在上面测量作业,必须扛着经纬仪在只有一巴掌(20厘米)宽的钢梁上来回走,从300米高空往下看,下面空空荡荡,心里很害怕。”陆建新回忆起来仍然后怕。

为安全起见,陆建新经常是骑在钢梁上来回移动。而在架设仪器的位置低头测量时,一只手操控经纬仪,另一只手要紧紧抓住旁边的钢柱,以保持身体平衡,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不测。因为紧张,抓住钢柱的那只手经常满手是汗。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陆建新退缩,相反,他更加刻苦地钻研技术,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施工测量是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安全稳定的基础环节。当时地王大厦这个结构高度的施工测量,国内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陆建新创造性地采用传统的经纬仪垂直度观测与激光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起双观察复核系统,采用该测量方法,使地王大厦的钢柱总体垂直度偏差控制在内倾25毫米、外倾17毫米,这个精度仅为美国钢结构 AISC标准允许偏差的三分之一,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奇迹。

2015年开始身兼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之后,陆建新更忙碌了。“华南大区现有近百个项目正在施工,不到工地看看我不放心。”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往返广州、南宁、厦门、深圳之间。每到一个项目,他就一头扎到工地,泡上一两天时间。

“作为总工,要去的工地很多,但我特别反对走马观花。”陆建新说,“只有在工地真正沉下来,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奉献:“工地在哪里,就要把哪里当成家!”

35年如一日,陆建新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奉献,不贪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弃了安逸,在辗转的工地上找到了人生支点。

2005年,陆建新担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总工。该项目涉及的钢材品种多,工艺十分复杂,施焊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施工难题,陆建新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敢有半点马虎。就在这时,他父亲在老家患病,需要他回去照顾。心中虽然十分牵挂着父亲,但作为项目总工,他实在无法离开。于是他与爱人商量,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同事家照看,让爱人回老家代他尽孝。

安顿好一家老小后,他马上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他们克服钢结构安装总重量大、单件重、造型独特、变截面多等难题,最终以严苛的高标准,反复试验寻找合适的焊接参数,使钢结构项目提前完工。项目竣工时,外籍经理对陆建新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是这项工程所有施工队伍的楷模!”

“工地在哪里,就要把哪里当成家!”这是陆建新经常说的一句话。长期在外面奔波,陆建新一家人聚少离多。女儿陆懿直到9岁时还对父亲感到很陌生,不叫他爸爸。家里一切事务,都推给了爱人黄美珊一个人。黄美珊对陆建新的工作表示理解,但作为一名妻子,还是希望丈夫能在家多陪陪自己。

陆建新很难把时间留给家庭,就在这个清明节假期,他又把一半时间用来了加班,其中在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工地一呆就是一整天。“想干点事,先要有点奉献精神!”陆建新说。

脚踩大地,干在实处,一步一个脚印;目追雄峰,攀至高处,一天一份成功。面对无数荣誉和巨大成绩,陆建新对记者表示:“今天我想把我的军功章分成三份:一份属于我的家人,35年来一直对我理解和支持;一份属于我的公司和项目团队;最后一份才属于我自己的努力。”(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清华 窦延文)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