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像钢结构那样担当

2017-04-05 来源:晶报

35年来,陆建新一直坚守和奋战在施工一线。

  

从国贸大厦测量员到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专家,他阐述了何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深圳新闻网讯 当一个城市还在沉睡,钢构人手中的焊花就已经点亮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当一幢幢直冲云天的超高层钢结构大厦将城市点缀,它们背后则是成千上万默默奉献的钢结构建设者。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经理陆建新就是其中一位,35年来,他扎根项目一线建设工地,从一名测量技术员,成长为建造超高层、大跨度建筑工程的带领者,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了何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勤钻苦学,铸造技术高度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城市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160米,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165.3米,第一幢摩天大楼、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383.95米,前华南第一高楼广州珠江新城西塔437.50米,后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高度441.28米,当时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如今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00米……

这些彪炳中国建筑史、扮靓中国城市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背后,都曾留下陆建新的足迹和汗水。伴随这些不断上升的“高度”,陆建新先后参与37项工程建设,他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参建大楼总高度达到3500余米,国内无人能及。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作为测量员,他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此后的十余年,他都是干测量工作。岗位虽然平凡,陆建新却十分用心。他的老同事回忆道:“干国贸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有个搞测量的‘小陆子’特别爱钻研。他有今天,完全在意料之中。”钻研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除了测量,陆建新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陆建新自信地说,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设备,他都弄得比较清楚。

时代在进步,建筑施工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陆建新勤于学习,当年很快掌握计算机、CAD软件等新技术,甚至比年轻人学得还快。在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中,他就曾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

30多年过去了,陆建新仍然坚守和奋战在他再熟悉不过的工地上,扎根建筑施工现场,与技术打交道,与工人打交道,勤钻苦学,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

创新能者

勇闯道道技术难关

陆建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也在默默坚守的过程中成为了一名技术创新的能者。30多年来,他破解过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担任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期间,面对这座建造难度极大的世界级摩天大楼,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2007年,在广州西塔任项目执行经理时,他和伙伴们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处。”陆建新的徒弟、现任华润总部大厦项目执行经理唐齐超回忆道,为了搞清如何同时使用好四个塔吊,陆建新那几个月寝食难安。

据悉,平安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内工程应用中极其少见且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成功地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优良支承系统。

可是,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处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陆建新整整一个月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有时半夜都会突然惊醒,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沟通解决方案,直到发现了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的问题并成功解决。支承架的安装问题解决了,拆卸时间长又成了新难题。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他想出了一个不把支承架卸到地面,而是用钢丝绳把支撑架悬挂在上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的办法。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陆建新坚持大胆尝试,谨慎求证,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

陆建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例子比比皆是。他曾带领团队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记录,这些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的创新,也为他赢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个人二等奖”在内的诸多荣誉。

“30多年来,陆建新像钢结构那样,任劳任怨,勇于创新,赢得了一场场钢结构建造攻坚战的胜利,没有辜负时代的重托。”在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看来,陆建新既秉承了老一辈劳动模范勤劳朴实,一心扑在工作上,以项目为家的优良传统,对科技进步孜孜不倦追求的新时代创新精神也在他身上得以集中体现。(晶报记者 史青玉/文、图)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