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绝不是“作秀”

2017-04-11 来源:深圳商报

  昨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揭牌。 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毕国学 通讯员 马明霞 摄

  昨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 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毕国学 通讯员 马明霞 摄

  

深圳新闻网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了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而且一添就是两个!昨日,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及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同时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龙岗区区委书记高自民,龙岗区区长戴斌等领导嘉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科学家看重深圳的创新气质和活力

头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光环,两位科学家为何对港中大(深圳)情有独钟?

“去年在深圳坐电梯的时候我就在想:哇,我从来没坐过这么快的电梯。这种快节奏和方向感在我驻留深圳期间一直伴随着我。”瓦谢尔教授以独特的切入点,描述了自己选择在港中大(深圳)的原因——发展速度迅猛,未来潜力无限。“深圳是我和夫人到过的最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而我也喜欢跟港中大(深圳)这所大学里脚踏实地、活力无限的同事一起进行科研工作。”据悉,瓦谢尔教授2014年已经成为港中大(深圳)的杰出大学教授,此次成立实验室,可以将其学科特长与港中大(深圳)今年新招生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相结合。

科比尔卡教授的想法与瓦谢尔教授不谋而合:“鼓励冒险和创新的招聘与晋升制度是研究院的一大亮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更为灵活的招聘机制,研究院落户港中大(深圳)将能获得极大的制度支持。”科比尔卡教授表示,除了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外,他还会亲自参与研究院的人才招聘工作:“我希望这所创新的药物研究院,能够聚集一大批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受体解构生物学,计算与医疗化学、生理学、药物学等。”

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绝不是“作秀”

组建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实验室,“看上去很美”,会否变成一个噱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坚定地表示:“这绝不是‘作秀’,是推动大学科研发展的长远大计。大学把这些世界知名科研工作者的团队引进来,他们的学生、副手有机会在大学安心地做科研,但光是做研究的话是一种浪费,科研成果应该作为教育资源提供给高校学生。”据悉,诺贝尔奖得主将在港中大(深圳)担任杰出教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分享学术研究成果,也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资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徐扬生表示,港中大(深圳)建校短短三年,已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杰出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并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此次,“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朝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徐扬生认为,研究院落户高校、联合进行科研创新的模式显示:“科学研究不是经过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的一个周期就结束的,它需要传承性;而科研的传承性,则意味着教育的接力、人才的接力,高校的教授资源、学生资源、科研平台、教育投入,恰恰为研究院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提供了条件。”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