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融入课堂 2017年“走进深圳好课程”开讲了!

2017-04-19 来源:深圳新闻网

“传承·发展”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课程活动现场

 

深圳新闻网4月19日讯(记者 余俐洁 陈彬 曹园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课题当中?深圳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又是如何创新的?4月18日下午,2017年第一场“走进深圳好课程”系列活动——“传承·发展”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课程”在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举行,近200名市民、专家代表走进学校,与教育工作者一同体验及探讨身边的“好课程”。

深圳实验学校校长衷敬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希武、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及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马蓉等教育工作者出席活动。

 

据悉,“走进深圳好课程”是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南方教育时报》承办的系列活动,每期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

 

市中小学传统文化类“好课程”负责人代表南山小学带来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设展示区。

 

74门精品课程被列为全市传统文化类“好课程”

“深圳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目前有74门传统文化类的精品入选到’好课程’里,分别是立德类好课程33门,尚美类好课程15门,典雅类好课程15门及匠心类好课程11门。”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建国博士表示,“好课程”是以问题为中心,研究跨学科探究性课程、情境课程、生活和实践性课程、艺术创新等课程开发,内容和形式创新。“传统文化类课程既有原创性课程,又有在传统原典基础上再理解再阅读,不是简单的搬过来读一读,而是用独有的感官看历史,加入深圳特有的开发、包容的元素。”

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建国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的精品课程涵盖武术、京剧、面塑、原典阅读、汉服文化等内容,地域跨度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

此外,市中小学传统文化类“好课程”负责人代表也在现场设展示区,将自己的精品课程“移师”到现场,不少参与活动的老师都互相交流。来自深圳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林良展老师带来由该校历史科组团队开发的好课程《历史故事与人文素养》,他表示,在现场不仅和其他学校交流课程开发过程与成果,更能将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推出去”。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三年级语文教师李湘老师接受记者访问

课程展示、主题演讲让老师们深受启发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这两个字的由来吗?我们在清明期间会做什么运动呢?”一堂由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三年级语文教师李湘老师所展示的精品课程——《二十四节气——清明节》以生动的内容、传统与学科知识高度融合获得在场教师一致好评,据悉,《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爱好。“文化的传承不能大而空,要实在地与学生发生联系,才会有传承的力量,让文化一直延续下去。有别于传统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落到实践中去。”李湘老师认为,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课程,能培养有根有魂的一代。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三年级语文教师李湘老师展示课《二十四节起》

 

来自盐田实验学校的梁尹老师是一位美术老师,听了《二十四节气》的课以后,觉得深受启发。“李湘老师在一节传统文化课中,融合了语文学科的诗词以及美术学科的手工,让我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梁老师说。

课后,深圳大学教授张祥云的点评及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希武的主题讲座——《解读“好课程”典型案例》同样让老师及家长们深受启发。“我们的学科课程虽有探索,但距离学生生活培养的教学,在重要的课程中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潘希武认为,在综合素养纳入学习总成绩后,更为重要的是,学科的教学必须指向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小学好课程建设不仅要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要引领以综合素养为指导的教学变革的方向,这是好课程的根本宗旨。”

来自光明新区爱华小学三年级的唐老师对李湘老师班上学生的精神气质和课堂活跃性很是羡慕,她表示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会借鉴李老师的教课流程和方式。同时深圳大学教授张祥云教授的点评令她受到启发,日后她考虑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林良展老师表示此次交流获益匪浅,对“好课程”的开发也有更深的理解,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好课程”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走进深圳好课程”系列活动将会陆续推出,有意参加的市民可登陆深圳新闻网“走进深圳好课程”活动官网,通过网络直接报名。 http://www.sznews.com/zhuanti/node_228645.htm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