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鱼涌从繁华到鲜有人知 英国人竟然在此设过海关!

2017-05-03 来源:壹深圳

老墙斑驳,古村寂寥,

多少激荡往事在岁月中烟消云散。

沙鱼涌,

据传在明清时期就是南粤东部最大的港口,

被誉为南粤“小北京”。

而据专家考证,它的历史该是在2、300年左右。

  1989年6月9日,英国政府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租借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专条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英国99年;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

  因为英国人的到来,从上世纪初开始至30年代,沙鱼涌迎来了它最繁华激荡的年代。

  当时的沙鱼涌口岸是惠州、东莞和宝安三地最大最旺的口岸,境外和内地的商船每天都运货到沙鱼涌港口,那时这里有海关、银行、典当、赌场、烟馆,在此从事搬运、经商的人员多达上万人。

  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主力经沙鱼涌上船,北撤山东省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就位于沙鱼涌附近的土洋村,是一座1912年修建的意大利天主教堂。

  沿着登山道走上后山,路过废弃的防空洞和一座坚实的小碉堡,便可看到宽敞的沙滩和大海。

  东江纵队北撤纪碑和纪念亭临海而立。

  其实在解放初,这里繁华依旧。

  然而从1953年开始,香港水警常到沙鱼涌海面突查商船,解放军看到香港水警船越线便上前阻止。

  商船不敢来了,昔日港口的兴旺繁荣也从此烟消云散了。

  如今,除了两座沧桑古桥,传说中繁华的口岸景观早已无迹可寻,或许只有那屹立于海边山岩泥土中180年的老朴树收藏过当年港口的热闹记忆。

  特别鸣谢:旁白 单舒然

  王佳工作室|出品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