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怎么改?深圳市政协调研组拿出重量级报告

2017-06-22 来源:深圳新闻网

图为专题协商会会场

深圳新闻网6月22日讯(记者 张玲)医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圳市政协2017年第一场专题协商会决定“啃一啃”这个难题。6月22日下午,深圳市政协召开“进一步推进我市医药卫生改革”专题协商会议,由55名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给出了一份重量级调研报告,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包括将医改办独立出来或设在市改革办或发改委,真正成为政策设计者;对全市公立医院一体化管理,统一绩效评价,减少政府投入效能差异;赋予社康中心独立办医主体资格,将社康中心从举办医院中脱离出来,各区成立社康管理中心;加快医保结算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第三方结算等。

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主持会议并讲话。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副主席黄中伟、陈倩雯、王璞、张晓莉、徐友军、黎军、王大平等参加会议。

记者了解到,医改的题目是今年初确定下来,纳入了2017年市政协重要的专题协商内容,从2月底开始,深圳市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为期近4个月的调研,调研材料包括1个主报告,4个分报告,13份子报告,并召开了若干次的调研和座谈会议,6月22日的医改专题协商会就是在前期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

深圳市政协常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代表调研组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深圳到底要服务多少人口,是1137.89万常住人口、还是1800万实际管理人口或者是大湾区格局下的近3000万人口?服务人口规模难以预判是造成深圳市医疗卫生发展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难以做到精准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考量。

调研组给出的建议包括:

科学确定适应深圳市城市发展特征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定量分解指标体系和实施“路线图”,有效应对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巨大挑战,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被动应付;

建议参考上海等地做法,将市医改办独立或设在市改革办或市发改委,进一步明确市医改办“政策设计者”而非“措施操盘手”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医改办统筹全局的职能和统筹协调的有效性;

对全市公立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不论何种管理模式,在不改变人财物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对公立医院实行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分级诊疗,统一绩效评价。减少不同管理模式带来的政府投入效能差异;

尽快建立医保筹资、结算、监督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加快结算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第三方结算;根据医疗机构分级、病种分级等调整医保支付比例,更好引导分级诊疗;加强医保使用监督,防止过度使用医保;

建立完善切合深圳实际的基本药品目录,建立短缺药政府保障机制,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平台建设;

大力推动社会办医,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调研组的委员们认为,医改一直在路上!在新形势下推进医改,需要深圳不断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卫生系统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

未来,希望通过立法,建立全市协同、稳定、持续的医疗卫生发展环境,共同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国际化医疗中心,高水平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深圳样板”。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在协商会上表示,医改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医改顶层设计已经日益完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具体到深圳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定好盘子,理清思路,开对方子,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搞清楚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办法,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各方共识,凝聚各方智慧,形成更加强大的改革合力。近年来,深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原则,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医改政策体系和路径设计,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创新,为下一步纵深推进医改,奠定了良好基础。

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卫事业在“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保公益、增活力、促健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协委员要多做政策宣传、集思广益、正面发声的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深圳市医改向纵深发展。

专题协商会上,和医改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对政协委员的建议作出了回应。

关于医改办的设置模式问题

深圳市编办:深圳市医改办的设置是按照国家和省的模式设置。2009年按照国家跟省的做法,医改办放在市发改委,发改委承担日程的医改日常工作。到了2013年,国家跟省做了调整,把医改办公室调整到卫生计生部门,深圳也是参照国家跟省的做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考虑。

一是专业性,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牵头推进,可能专业支持更强一点。第二点考虑,深圳实行管办分离,市卫生计生委从办医角色中脱离,它的力量更多放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下一步我们也会结合委员们的意见,会同卫计委做研究评估。

关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

深圳市编办:目前市属公立医院有四种管理模式,包括医管中心管理的,外地院校管理的,市政府和外地院校联合管理的,以及深圳高校管理的。更准确表述是办医主体多元化,它主要对公立医院人财物运行进行相应的监管。我们认为政协委员提到的在目前公立医院当中存在比如质量管理、资源共享,分级诊疗、绩效评价这几项工作下一步加强统筹问题,我们建议卫生计生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切实承担起牵头负责的作用,医管中心作为办医主体,应该卫计委统筹协调,牵头负责的前提下,作为办医主体落实好相关工作。

关于去编制化的问题

深圳市编办:去编制化,按照中编办的说法是不纳入编制管理。深圳市在全国先行一步,后来各种原因在老医院暂停了,在新建的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中编办在去年开始已经研究起草了一个关于在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的实施意见,来深圳也进行过三次调研,前一段时间征求了我们意见,这个已经是大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这个改革一定要。至于委员们特别关心的去编制化管理当中的配套政策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财政投入相应的待遇,中央文件当中都有相应的考虑,我们深圳市已经着手在试点基础上,会同人社局,财政委相关部门,在高校公立医院进行了研究,目前有了初步的考虑,等到中央文件出台之后,结合深圳实际贯彻落实。

关于社康中心的管理体制问题

深圳市编办:目前市区两级,市卫计委主要由基层卫生指导处承担,这个处主要工作是社康服务中心,负责全市的统筹。各区有四个区设立社康服务指导管理中心,作为事业单位承担全区的社康中心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其他区基本在相应的科室承担。针对委员们的意见,下一步会同各区编办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从机构编制上提供进一步保障。

关于这个社康服务中心的设置模式问题,特别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院办院管模式和独立设置模式,深圳当时采取院办院管模式的时候,也是做过很多调研论证,做了认真的评估。

可能院办院管这种模式也有它的优势,特别在分级诊疗,或者资源统筹调配使用上面,还是有它的优势。院办院管模式已经运行了这么多年,我们觉得也是到了一个阶段进行相应的评估回头看,看看是不是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跟院办院管有关联的,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编制使用,它是院办院管,当时机构编制部门要求编制单列使用,因为院办院管了,可能实际使用当中,存在被医院挤占的现象,前两年我们做过一次督察,还是存在这种现象,我们想下一步一个是进一步加强督察,会同卫计部门对社康管理模式做一个评估。

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分配问题

深圳市人社局:2009年深圳落实了国家绩效工资分配的制度,全市事业单位分两步走,2009年1月份在学校推行绩效考核工资,2009年10月份,在全市事业单位推行。那个时候开始实施的叫绩效总额控制,全额拨款单位可以有30%作为绩效考核工资,差额拨款单位是40%,自筹拨款单位50%。现在深圳各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已经是超过绩效考核的50%、40%的分配比例。薪酬考核如何体现医护人员工作价值和工作量的问题,2012年我们联合卫计委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结果就是在2013年1月开始实施对公立医院工资总量控制,充分考虑了工作量,工作性质和工作难度等因素。根据市属十所公立医院的工资水平,卫生主管部门可以进行二次分配,门诊量越高,贡献越大,比例可以越高。我们给了两个约束,一个增长机制,增长机制每年不能超过8%,我们医院主要负责领导也是。其中,院长年薪制的问题,不能超过常设岗位的公立医院人均水平的两倍,等于在院长这一块也有一个约束机制。

国家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在今年1月份下发了文件,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总量控制,年薪制,以及协议工资制。按照国家的部署,现在在11个省做试点,这11个省可以选三个城市作为综合的改革,包括薪酬改革。广东没有纳入试点省份,但是可以选一个城市试点。深圳会去试点的城市多学习借鉴,积极配合推进这个医疗体制改革。

关于政协调研组的报告

深圳市医管中心:根据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医管中心将认真学习和深入分析,对近期能采纳的,马上采纳融入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对近期不能马上采纳,需要创造条件落实的,医管中心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落实。对于我市差距大的,难以短时间解决的,医管中心将与委员进一步沟通,达成共识,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争取各部门落实,全面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的改革

关于深圳市财政对医疗的支持力度

深圳市财委:深圳的财政对医疗方面的投入,有一个数据,大家不要忽略,就是我们医院总收入里面,财政补助这一块,还不算基建投入,财政补助这一块占比多少,30%左右,同样比较一下,全国是多少,9%,广州7%,其他城市上海是多少,13%,大部分城市都在10%-15%之间,我们是30%。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