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派花鸟第十二代传人刘嘉鸿:陶瓷艺术要在传承中有创新

2017-06-24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明)“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根植于传统上。”2017年(深圳)首届中国艺术品慈善拍卖会这两天在京基晶都酒店“开槌”,6月24日上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恽派花鸟第十二代传人刘嘉鸿现身慈善拍卖预展现场,此次他携6幅作品参与慈善拍卖,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刘嘉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陶瓷艺术要把握“传统”与“创新”的的尺度和标准,陶瓷艺术家创作所表达的传承,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摹仿和延续,而是一种文化精髓的发展和艺术创作上的出新。

有幸结缘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关门弟子

景德镇土生土长的刘嘉鸿,骨子里流淌着这片土地中陶瓷的血液,自幼深受景德镇地域文化的熏陶,痴迷于中国书画及陶瓷绘画艺术殿堂。1981年,刘嘉鸿读于景德镇市高级技工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后在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深造,多年的刻苦训练给他打下了扎实的陶瓷艺术基本功。毕业后,刘嘉鸿寄情笔墨,创作了一幅幅墨彩传情的花鸟画。

2008年,刘嘉鸿有幸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结识,并有幸拜其门下学习陶瓷绘画。何叔水先生是当今陶瓷界花鸟瓷画顶级大师,他的画风严谨,传统瓷画功底深厚。刘嘉鸿在陶瓷花鸟画创作方面如虎添翼,在大师的指导下,刘嘉鸿的花鸟瓷画艺术日益精进、得到了质的飞跃。他笔下的牡丹,深得何叔水的真传,花朵硕大、花瓣重重叠叠,互相映衬;色彩瑰丽夺目、色色相融;他画的荷花茎高且直,独傲不俗、亭亭玉立在万绿丛中,风姿卓绝且仪态万方……画面上的小鸟灵动活泼、形神兼备,观之让人沉入鸟语花香的幻境之中,韵味无穷,而又言犹未尽。

用新彩、粉彩来表现最具中国传统特色江南水乡

为了失落的传统文化、向古典致意,向民族文化靠拢,刘嘉鸿远赴天津拜中国画恽派(恽南田)花鸟画第十一代传人、著名国画家谢懿祚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没骨画法,成为谢懿祚先生唯一弟子。

没骨法粉彩江南山水景德镇的明山秀水,是刘嘉鸿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和情结。成为恽派花鸟画的第十二代传人的刘嘉鸿,在传统与现代两者之中苦苦思考之后,他找到了他艺术道路的又一突破口:用新彩、粉彩来表现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在创作了大量青花与粉彩花鸟瓷画之后,他创作出了一组极具个性的江南水乡系列陶瓷作品。

刘嘉鸿在创作中不断拓宽创作理念、更新创作技巧,将“水点桃花”没骨画法运用到其江南水乡题材,其笔下的江南水乡民居群,粉墙青 瓦、鳞次栉比,亭台楼阁、巷门幽深,古朴宁静的青石板小路、 碧波荡漾的湖水,构成一幅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 景,处处堪画。

刘嘉鸿的作品《鸣春》,喜获2013年江西省工艺美术“杜鹃杯”金奖,其中运用了难度颇高的传统技法水点桃花,这种技法为人们广泛了解,源于著名的“7501毛瓷”。刘嘉鸿介绍:“‘水点桃花’是从恽派没骨花鸟画发展而来的技法,在保留国画的韵味之外,充分挖掘陶瓷的工艺之美,使得画面不再冷淡幽隽,而是变得更加温暖,花鸟争奇斗艳。”

而另一方面,刘嘉鸿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用新彩、粉彩来表现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又体现了他在陶瓷创作上推陈出新的探索。刘嘉鸿的江南水乡瓷画作品,浑身散发着古朴、厚 重、浓郁的中国江南最美乡村的气息,完成了他艺术道 路上的一次飞跃与升华。 

刘嘉鸿将中国没骨花鸟画与陶瓷绘画有机结合,将国画的 气韵与格调融入瓷画创作中强调内在意蕴,中国没骨画的精妙笔墨在陶瓷艺术载体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