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山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公布 指数逐年走强

2017-07-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南山为市民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深圳新闻网讯 最近,南山区正式发布2016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总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总指数为141.54,同比上一年上升4.62点。其中,社会组织指数204.80,排名第一。公共服务指数为199.48,排名第二。民生建设指数为137.37,排名第三。

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总指数由基层民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社区文化、生态环境、民生建设等领域指数组成。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编制工作为南山区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将社会建设抽象内容一一转换成可以衡量、对比、评价的数据,将成为指导南山社会建设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听诊器”,全面开创南山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新局面。

根据近几年社会建设的新常态、新变化,南山区对指数体系不断进行优化,一是由专业研究机构对体系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规范性;二是主管部门会同负责指数编制的专业调查机构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确保指数体系“一脉相承”;三是广泛征求社会建设管理部门、专家、居民意见,并充分进行前期试算,确保历史数据无缝衔接。目前,指数编制已形成由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190个辅助分析指标组成的客观指数以及相对应的主观指数共同构成的完整指数体系。

数据显示,南山区社会建设工作亮点精彩纷呈,惠民效果不断释放,居民满意度日益提高,南山和谐社会建设硕果累累。

和谐社会建设总指数逐年走强

8年年均升幅为5.09%

2016年,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二区三城”发展定位,再一次把建设“民生幸福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南山区委区政府将改善民生写进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呼应全市社会建设发展定位,提出“全力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理念,打造和谐幸福南山。

报告显示,以2009年为基准年, 8年来,总指数保持逐年攀升。2016年总指数为141.54,较基准年上升41.54点,年均升幅为5.09%。8年来,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总指数逐年走强。2016年总指数为141.54,年均升幅为5.09%。其中,客观指数为140.84,较上年升幅为2.30%;主观指数为143.18,较上年升幅为5.96%。客观指数代表政府服务的效能,主观指数代表群众的需求与认可。从2013年到2016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客观指数由113.13升到去年140.84,主观指数从110.2升到143.18。

通过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总指数的主、客观指数对比可发现,近两年主、客观指数的契合度越来越高。 2015年和2016年的主、客观指数差值分别为2.55点、2.34点,进一步缩小的相差数,反映出南山区社会建设的成果受到了群众的肯定,回应群众期盼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差异化特征不断凸显。2012-2016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总指数离散程度逐年扩大,5年标准分别为5.04、9.74、21.12、35.72、39.27。数据显示,南山区社会建设在资源投入和建设力度上,越来越倾向于一些重点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比如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民生建设等方面,且效果显著,指数一路走高、分化明显。

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民生建设成绩列前三

七个领域指数呈“六升一降”

报告显示,近五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七领域指数一路走高,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两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大幅优于总指数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来,两指数成为总指数持续上升的主要动力。

与上年对比,2016年的南山七个领域指数呈“六升一降”的形态,即除基层民主指数同比下降外,其余六指数均同比上升。上升指数中,社区文化指数升幅最大,同比增长11.59%,表现出色;社会组织指数也表现出色,同比增长9.69%。其中,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民生建设成为南山区社会建设优势领域,位列指数排行榜前三。

随着南山区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社会组织作用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2016年南山区万人社会组织数12.31家,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670家;社会团体总数达到27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总数达到1394家。南山区社会组织标准化、专业化培育建设持续深入,尤其在社会组织“1+8”孵化基地建设上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创新苑入驻社会组织19家。南山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社工、义工的服务质量以及公益慈善活动开展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最终,2016年,南山区社会组织指数204.80,同比升幅9.69%,在指数排名位列第1。

排名第2的是公共服务,指数为199.48,公共服务指数由就业服务指数、公共教育指数、医疗卫生指数、社会保障指数、住房保障指数和公共交通指数6类指数构成。其中,南山区医疗卫生指数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排名由上年度的第6位升至第4位。2016年南山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领域表现出色,公共服务指数为199.48。去年全年南山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率达到8.50%,全年新增各类医疗机构48家,总量达到489家,千人执业医师数达到2.63人。

此外,在住房保障方面,截至2016年底,南山区全区保障性住房覆盖户数、覆盖人群分别达到17115户、19087人。安居工程同步提速,全年已完工保障性住房和旧房改造7279套。在公共交通方面,南山去年新增公交线路3条,总数达到206条;全区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45.11辆。市民关注的“停车难”治理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公益车位200个,全区便民公益停车场总数达到50个,车位达到7425个。

民生导向是社会建设的根本路径。2016年度民生建设指数为137.37,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排名第3,与上年持平。去年,南山区政府民生投入继续放大,全年九项民生支出达到18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8.8%。同时,在满意度调查数据中显示,居民对南山区民生建设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16年满意度评分69.00分,同比提升2.7分,满意度排名由上年度的第7位升至第5位。

社会建设短板开出“药方”

千方百计提升民生供给质量

问题永远是进步的方向。报告以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提出2016年南山区医疗服务、住房问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主要民生短板,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医疗、交通、住房、食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在南山区党委政府的多年不断努力下,问题得到了持续改善,但仍与居民期待存在差距。今后,应立足社会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民生供给质量为目标,以加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管理为手段,突出工作重点,补足民生短板,推动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面对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下滑,此次报告提出,南山区要积极实施公立医疗设施升级,应积极争取深圳市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中短期内争取创建和新建2-3所三甲优质医院。同时,继续大力实施“三名”工程,以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引进留住医疗高端人才;以灵活的办院机制,增加优质服务资源供给。

交通拥堵一直是南山关注焦点。报告提出,南山区要全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重点做好轨道交通路网建设,形成南北畅通、系统成网、网路密织的地下出行系统;加强与东莞、惠州等城际轨道交通合作,拓展交通空间,缓解辖区人口压力和“潮汐交通”问题。继续加大公共自行车投放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微巴线路,织密公共交通网。全力试点建设立体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住房困难成为去年民生突出问题之一。报告提出,南山区要建立保障房内部流转市场,形成可持续的住房保障机制。研究落实保障房封闭运作的相关政策,在已有住房保障平台基础上,将经适房、安居型商品房纳入保障房交易平台,促进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安居绿色通道,加大对高校、大型医院等引进的实用型人才、总部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管和骨干员工的住房保障力度。

食品药品安全再次进入民生短板行列。报告提出,南山区要进一步进行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民生重点品种的抽检力度,有效扩大抽检覆盖面;加强对学校、农贸市场、主要产业园区人员集中区的食药品安全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构建从“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行食品安全全程质量控制;探索创新食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建设全社会食药品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和餐饮企业的数据库,搭建管理信息,引入追溯机制;并且强化标准建设,建立职业化的检疫检测抽检员队伍等等。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