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南山现50米“书法竹径”,邀你穿越诗经离骚

2017-08-16 来源:南山文体通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虚心劲节”君子般的人文精神象征,从东晋王子猷“不可一日无此君”到北宋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再到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成为中国文人趣味和精神风骨的隐喻。

现代城市中,竹林景观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象征已经退出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但8月12日,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A展馆,一条由竹子和书法构成的50米小径,将现代人带入了一场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图像和装置的古今穿越。

竹、书、游三重意象中的观展者。

王冬龄:“竹径”个展

展期:2017年8月12日至11月12日

地点:OCAT深圳馆展厅A、展厅B

王冬龄开幕现场进行“竹书”创作。

王冬龄简介

1945年出生于江苏,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举办个展40余次。曾应邀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以及哈佛、斯坦福、明尼苏达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地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和乱书创作。

●早年师从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20世纪传统书法大师,随后在书法实践中以自觉的现代意识大胆探索,被认为是一位以书法为本色的当代艺术家。

●其巨幅超越极限书写的狂草既传承传统精髓,又以极限和震撼的力量使得书法艺术转向当代的表现,架起了从传统艺术通向当代文化的桥梁,为消解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作出贡献。

竹上书“竹”  竹中有“境”

当日,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推出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巫鸿策划的艺术家个展“王冬龄:竹径”,呈现书法家王冬龄在201根竹子上书写的历代名家竹诗以及写在透明亚克力上的文本乱书。

在透明亚克力上以白漆“乱书”。

竹书:重力用腕,无墨求笔

去年冬,王冬龄在去香港的飞机上巧遇来自“中国第一竹乡”——浙江安吉的“粉丝”胡国良先生,胡先生对竹子生长习性知之甚祥并有一片自己的竹林。

获悉安吉当地村民为记录竹子的年份以及隶属谁家,用自制“捏油”在竹上写字,七八年后,经历风吹雨打的竹粗壮成熟,字迹犹存,更有一种斑驳苍桑之感。

这一民间习俗遂引发了

王冬龄在竹上作书的设想!

今年上半年,王冬龄专程去到安吉竹林“写生”,随后回到杭州,在胡国良先生提供的201根5米长、直径12-15厘米的毛竹上,以捏油进行草书和乱书创作,内容为古今咏竹文字—— 从《诗经》、《离骚》起至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题画诗,几乎囊括了历代咏竹、题画竹的名篇。

王冬龄如是说:

“我是6月5号开工的,开始的几天都用小笔写,文字一般一二百字,最多是写赵孟頫《竹赋》近三百字,写一个多小时,后来看效果,还需要字数少的,于是主要写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样的内容,开始进度较慢,后来速度就快多了。在我的记录本上有这样的记录:‘14号55根,18号88根,19号118根,21号138根,23号170根,24号结束185根’。”

王冬龄的竹书创作持续近二十天完成,剩下16根竹子留待了8月于深圳展厅与开幕现场完成。

王冬龄书法构建的“竹径”。

王冬龄所书竹子的文字内容每根都是独立篇章,每根竹都有款字,包括作者、题目、时间、名款,全是乱书风格,唯有一根是汉简风格。

竹径:图像、装置和动感穿透

透明亚克力上的乱书书法悬挂在“竹林”中。

展览现场,201根写有古今咏竹诗文的青皮毛竹仍带着泥土气息,垂直悬立于展厅,蜿蜒曲折中生成一条约50米长的竹林小径,竹身上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灵动翻飞的线条仿佛日光下影影绰绰的竹叶,重合摇曳模糊了物我的界限。

王冬龄跨越三十年的水墨实验练习帖。

这里已没有独立的书法,有的是图像、装置和动感的穿透。观众徜徉其中,诗文家的名字和作品历历可见,历史记忆在此处被具体化——这些文字如同历史的散叶融入竹林、沿着竹径和游观的空间展开,带来记忆与历史、环境与场地、媒材与符号、图像与装置之间的冲撞。

巨幅乱书,书写着阮籍和嵇康诗作。

正如小说创作中的“元小说”,竹上书“竹”是一种具有“元绘画”特点的先锋实验,乱书书于竹上,是王冬龄数十年书写生涯中,每日必临帖的勤勉和求新求变思想中滋生的艺术之花。

知多点

●捏油:混合了毛竹油和丙烯颜料以代替墨汁的书写液。

●乱书:王冬龄自创书体,打破传统书法中字体结构不可交叉碰撞的法度,书写过程中通过字与字的交叉甚至重叠绘出一个个、一团团、一片片抽象的图像。

来源:蛇口消息报

小言

编辑 :

罗鲁露

:美编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