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晚年!西丽七旬老人用一笔一画写下他的故事

2017-08-23 来源:精彩西丽

 

“一支笔饱蘸风霜雨露,

三部书汇聚酸甜苦辣。”

——这是张继元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人获得的荣誉证书。

家住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的张继元退休后,选择了“别样”的晚年生活方式:一笔一画亲手写下自己数十年来所经历的“故事”。

学习工科的文艺青年

张继元老人的书法作品“老有所乐”正是他生活的写照。

惟妙惟肖的油画,刚劲有力的字帖,生机盎然的鲜花盆栽……张继元位于松坪山松坪村小区6楼的居所十分温馨,颇有文艺气息。

祖籍河南开封的张继元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教师。“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和兄妹去开封博物馆及街头字画店逛。”张继元回忆道,因长期受父亲热爱字画古迹的影响,家中的兄妹也都很喜欢书籍。

1964年,张继元报考了河南第二技工学校,学习机械和拖拉机,那一年,他17岁。毕业后,张继元被就近分配到三门峡市的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从操作工干起,负责纺织生产线作业。

张继元老人孩童时期在开封古城玩的陀螺。

虽是一位标准的工科男,但张继元平日里却喜欢写作、练书法、画画。没有迟疑,他加入了厂里的宣传队。

在宣传队里,张继元参与幕后工作,主要负责写剧本、画布景等。虽为“绿叶”,但每次演出他都尽心尽力。“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张继元说,工作之余,宣传队的演出成为了他最期待的事。在同事眼里,年轻的张继元是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

3本手稿自圆“文学梦”

张继元老人手写书稿《古城童趣》的首页。

而这位文艺青年,有着自己的“文学梦”。

1985年,在全国支援深圳的浪潮下,张继元从河南三门峡市来到特区参加建设。在深圳工作期间,张继元结合特区建设的大背景,开始写“自传”。然而,因工作忙碌,他不得不搁置已写了一半的手稿。 2005 年,张继元正式退休。他决定完成剩下的“自传”,完成这个搁置了十几年的“文学梦”。

在电脑普及的时代,很多人写作都是用键盘敲字。但张继元却坚持用钢笔一笔一画写作。一有空闲,他便拿出纸笔写上几段,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一般头一天会列提纲,打好腹稿。”张继元说。

2010 年前后,张继元终于完成了他的“自传”,一共3本手稿——《古城童趣》、《天津记事》和《春风吹绿河两岸》,近8万字。

张继元老人手写书稿《古城童趣》里的插图栩栩如生。

“时光如箭,岁月荏苒,但儿时的情景仍不时呈现在眼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张继元在他的《古城童趣》的开头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描写了他小时候在开封古城的生活体验,还在各章节中,穿插了有趣的图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十分应景。

《天津记事》和《春风吹绿河两岸》则分别记载了他工作后的见闻和心得:对工友的回忆、奇特的旅行见闻、支援深圳建设的点滴往事……每一篇章,都可览得当时大时代发展的缩影。

手稿为礼望后辈珍惜感恩

张继元老人手写的书稿。

平日里,张继元把手稿和字帖都用档案袋装订起来,放在床头的箱柜里,只有亲近的朋友和自己的家人,读过书里部分章节。

当被问及手稿是否有出版的打算时,张继元表示,能否发行并不重要,现在想的是,把写好的手稿,再重新整理一遍,当作送给后辈的礼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深圳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于这种时代大背景,孙辈们可能无法真切体会。而这些东西不应该随着时间的远去而忘记。”张继元说。

今年70岁的张继元小心地整理着自己的手稿。他说:“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通过读手稿,记住先辈们的艰难经历,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来源:蛇口消息报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