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人的古城店正在被唤醒,你还记得时光的故事吗?

2017-12-12 来源:创新南山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李蔓铃 曹文丽 黄力雯)近来,叫醒古城人的不是闹钟而是一个真正年轻的深圳。深港双城双年展让这块被时代忘记的城市飞地再次走进历史的镜头。深业集团跨界联合著名建筑师、设计师优选古城原生老字号店铺在遵循店家意愿的原则下提供创意设计为之改造、焕新重塑古城商家形象。

上世纪的价格,不变的好味道

从1995年开店至今,九街糖水店用一种上世纪的味道,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开这家糖水店的阿姨,是茂名化州人,90年代和家人来深圳打工,之后开了这家店,这一开就20多年。

糖水种类很多,番薯红豆、香芋西米等,清甜可口。夏季,解暑。冬季,暖胃。店里,还卖一些炒粉、炒面,有妈妈的味道。

20多年来,这家店的糖水价格几乎没变。

改造师:潘小明,平面设计师

改造思路:本次更新,围绕店铺软装展开,因店里的每一张桌子、凳子,甚至调羹都有故事,改造中突出店铺年代感,用粤港街市风情展呈古城的怀旧情绪。

山里的酒水,城里卖

客家黄酒的酒,是从老家运来的。

酒水、酒水,没有好水,哪来的好酒。老板娘说,深圳的房租太贵,做不来酒坊,也没有适合做酒的水。她家的酒,是山泉水酿的,在古城里馋了不少酒客。

说话间,来了一顾客。老板娘没二话,抄起酒瓢和漏斗,就装了一瓶。正犯疑?老板娘说,他每天都来,每次都是一瓶,像他这样的有不少。

说是黄酒店,店里其实还卖高粱酒、青梅酒……生意嘛,谁还没个子品牌。

改造师:王鸿,空间设计师;沙沙,家具设计师

改造思路:空间、色彩、动线、包装的同步优化,带来有效有感的零售体验。

磨豆浆的声音,在3点半响起

在古城,比闹钟更准时的是,3点半石磨碾豆子的细碎声。

这个点,世界在酣睡。谢氏夫妇,已在为古城人做早餐,豆浆、豆腐花和豆腐。

或许是2个多小时的打磨;或许是豆腐的嫩白;或许是他们三代用传统客家手艺做豆腐的精细。用他们的豆腐做菜,成了古城人的日常。

改造师:杨小荻,建筑设计师

改造思路:金黄色店面门框与金黄色的炸豆腐有趣呼应,更大的采光、简练的墙面设计,衬底豆腐的无暇。

4平米,绕地球一圈?

张姐,贵州山里人,在古城有一间缝纫铺子。

这间铺子很小,不足4平方米,前后两间“房”。没错,4平米做两间房,前面一间是工作室,后面一间是存储室。

工作室,刚好放下一台缝纫机。储藏室,是楼梯下的一个隔间。按张姐的说法,在这4平米,她缝补的线,绕地球不是一两圈。毕竟,她一缝缝了10来年。

别看小作坊作业,张姐每天早6点上班,晚9点下班。她说没办法。只有这样,上班族才方便送取衣服。

改造师:席小青,城市品牌及城市文化推广者

改造思路:让有限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间内,拼贴出无限的可能。

聪明的古城人:把水果当水卖

文庆鲜水果店,开在篮球场边上,即古城CBD。

每天,跳舞的大妈,打球的小伙,回家时总会捎上一袋,生意红火,把边上卖水的生意抢了。

这是一家夫妻店,二人来自陕西汉中,在南头古城待了十多年,平时除卖新鲜水果外,还卖些家乡的瓜子、花生和核桃。

每次,和他们聊整改想法,男人总是窝在层层叠叠水果里看手机,女人却自来熟,和设计师聊得很来,又很有主见,经常天马行空,想象各种可能。

改造师:李坚,插画师

改造思路:笔触的手法,大面积墙面彩绘,覆盖原本杂乱的店铺外墙,温暖的色调,与新鲜水果相映成趣。

飞来的书局,诗人的部落

文化人,做事随性,如古城这家书局。老板张尔,飞地书局创始人,只因觉得南头古城像一块飞地,扎根高楼林立的深圳,便与深业一拍即合,决定在这里建一座飞地书局。

飞地书局,一共三层,一楼书店,二楼艺术空间,三楼诗人驻留公寓。

有意思的是,张尔决定把飞地书局交给流浪的诗人来打理,包吃、包住,以诗会友。

改造师:黄泽林,建筑设计师

改造思路:诗歌与历史碰撞,文艺与市井糅杂。空间上,多元的简单,才是书的味道。

每一家店铺,都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历史的潮头,它们将何去何从?

来源:南头GoodChange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