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深圳南山网!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关注南山网
投诉及投稿邮箱: sznewsns@163.com

登良路全身“黑科技”,深圳中心城区首条海绵路,就在家门口!

2018-08-21 来源:深圳新闻网

家门口的这条路“黑科技”满满

再不知道就OUT啦!

下雨时吸水、蓄水

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作为深圳中心城区首条海绵路

登良路引起了市民关注

这条路到底啥模样

运用了哪些“黑科技”

有什么功能?

今天畔畔君带你瞧一瞧

新闻词典丨登良路

位于南山后海中心区,西起后海滨路,北至海德三道,沿线与中心公园路、科苑大道、创业路、海德一道、海德二道相交,路线全长1.208公里。登良路是深圳中心城区的首条海绵型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施工,于2014年5月正式动工,2017年9月竣工。


减轻防洪排涝压力,缓解道路积水

已投入使用的登良路双向四车道,道路两边和中间均设有绿化带,路面车水马龙。一眼望去,工作日期间,与普通道路相比,并未发现路面有何不同。


这条海绵路隐藏的“玄机”就是:透水路面以及由绿化带形成的雨水花园。


——市建筑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

什么是海绵路,吸水、蓄水体现在哪里?


市建筑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绵路设计主要体现在渗、滞、净、排四个方面,海绵型道路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绵路能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解决道路积水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雨水资源白白流失,最大限度吸收涵养水分,一条条海绵路将成为海绵城市的毛细血管,为城市注入生机与活力。

海绵路的路面采用的是快速透水混凝土,路面下方是砾石层、素土。下雨时,雨水会快速通过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以避免路面积水,人行道、自行车道铺设的也是这种透水混凝土。工务署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的同时,还拿出一瓶水倒在地面,瞬间水已经渗入地下,几乎不留痕迹。


雨水花园如巨大的海绵可吸水、蓄水

降雨较强时,未能迅速渗入地下雨水还能通过路沿的入水口排入两侧的绿化带。“这不是简单的绿化带,是雨水花园的一部分。雨水花园也是海绵路的精髓所在,海绵吸水、蓄水的主要特点就体现在雨水花园。”顺着这位工作人员指向的位置,记者看到,绿化带的植物以本地耐旱灌木和乔木为主,以“乔-灌-草”多层结构模式、自然式群落组合配置。据悉,这条海绵路的绿化面积约达18450平方米。

雨水花园地表为植被,土壤也非常“有讲究”。植物种植土采用混合土,由当地土、沙土、椰糠和水厂底泥混合而成,有机物质含量控制在8%~10%的范围内,渗透率大于每分钟25.4毫米,充分保证雨水花园、自然排水系统内的地表积水在24小时内渗透至底部碎石层。让绿化带形成一个“水池”,使雨水能够留在绿地内,不进入道路雨水沟。

种植土下面还铺设透水土石布,下方为碎石层,土石布可以阻隔上方的种植土流入碎石层。碎石层埋设排水盲管,上部使用管顶加盖溢流口格栅的溢流管。

“通过种植土渗入的水可以滞留在底部碎石层,但达到饱和时,路面会出现积水,积水会通过溢流管流入市政管网,这就是海绵的特点,吸水、蓄水。”工务署的相关负责人解开了疑惑,干旱季节,砾石层涵养的水源能向上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减少人工浇水量,有效收集利用雨水,保证植物生长。


按照25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设计

考虑到深圳的降雨特点,这条海绵路按照25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387毫米设计。

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在雨水进入排水设施的入口处,均设置了防冲刷层——砾石层或卵石层。

与此同时,在1.2公里长的线路上设置了3个流量观测点与水质监控点,以便观察海绵设施的实时运行效果。

目前正值汛期,登良路建成以来,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路面、雨水花园运行情况良好,在雨季中未出现滞水现象。

截至目前,工务署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共计25个。其中,建筑与小区项目17个、公园绿地项目4个、市政道路项目4个。

登良路市政工程是深圳市海绵型道路的示范项目,作为目前深圳市中心城区第一条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道路,即“海绵路”,将为其他项目建设提供示范效应。

新闻链接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它将有利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减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

海绵路,您了解了吗?

欢迎大家留言哦



来源:深圳商报


编辑:黄力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