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 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全国第一

2018-09-21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董非)9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以下简称《报告》)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的人才公园发布。

当天上午,南山区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在人才公园求贤阁二楼,联合主办了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竞争、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深圳)报告发布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展开脑力激荡,纵论城市竞争力。

该《报告》主题是:“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经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报告》回顾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历程,解读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一二三”成功密码,论证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五项标志性理论与现实意义,分析中国城市面临的四项严峻挑战,展望中国城市的美好未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40城市。

本年度总体报告从城市视角观察中国的经济集聚、人才争夺和产业迁移,有如下新的发现:一是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二是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大战日趋激烈;三是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

本次发布会由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中社智库研究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协办,南山区政府副区长练聪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重大项目/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王茵研究员分别主持两个发布单元的活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毛其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梁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发布会上作了致辞和发言,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作了《报告》发布。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罗思、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建、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廖子彬出席了发布会。

南山区副区长练聪表示:近年来,南山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动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今年上半年南山区新增总部企业15家,占全市新增数的40%。目前南山区海内外上市企业已达到148家,居全国区(县)第二位。南山区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7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重大科研平台。

2017年南山区PCT国家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1/4。特别是今年以来,南山12家企业和机构摘取了1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5家企业获得省级版权示范兴业基地称号,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超过全市1/4。今天,我们在南山区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大力宣传该书的研究成果,就是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规划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教育、宣传和成果发布等活动,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南山创业发展,吸收国内外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南山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努力实施“科技创新+总部经济”两大战略,推进南山经济、科技、文化、国际交往“四大中心”建设,大力提高城区竞争力、影响力,把南山建设成为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在专家致辞环节,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表示:深圳可以充分利用港澳的国际化地位和经验,深度融入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国际需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红利,找到属于自己的国际性的指标。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毛其智认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展现的各项指标和数据,体现了中国城市的快速成长;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自2014年成立以来,基于人和城市化的背景来做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目的是形成中国城市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深圳的创新力列为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深圳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造就了深圳发展的制度化、城市化、现代化,造就了深圳发展的基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深圳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发挥创新功能,使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军城市,再度成为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进一步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更好地研究、总结深圳以及南山的发展经验,以更好的方式服务好深圳的文化建设和社科研究。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报告》进行发布。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湾区的目标是参与全球竞争,引领中国发展,其定位是科技创新的新型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内涵应该包括市场一体、产业一体、设施一体和服务体系一体。他指出:深圳在《报告》中多个指标名列前茅,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初步成功,深圳推动的重要制度改革可以确保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而且深圳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高学历青年人才,但深圳也要注意克服先发劣势和“富贵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专家发言环节,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从香港与珠三角的合作关系角度,解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立快速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注重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融合,加强地区的交流、了解和合作,增强内引外联,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营商环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梁琦强调要坚持制造业立身,制造业强身,要深刻认识到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对制造业深刻的影响,用新的思维推进制造业,重视生产要素的虚拟空间集聚,运营好云、网、台端,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平台支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不再是厂房和生产线,是高端服务业竞争(如世界金融中心与创新中心),体现的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竞争依靠的是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巴塞尔协议》和标准(5G)等方面的优势,高质量政府是治理竞争的核心,是获取新时代城市竞争力的法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通过分析我国引进来的和走出去资本量的变化趋势,以及西方发达经济体资本走向历程,指出当今研究城市竞争力已到了追求GNP的时代,我国未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在境外拓展合作发展的空间;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视角也应随之转变,一是从本土竞争力的提高向海外竞争力的提高转变,以海外竞争力强弱论英雄;二是从要素推动型的增长向创新推动型的增长转变。

新闻链接:

《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显示:

2017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所有发展的基石。与2016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前5名没有变化,6到10名变化明显。具体来看,北京取代天津,位居第6位,天津则下降一位排在第7位,苏州上升一位排在第8位,南京则直接上升三位进入十强。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总体分布格局与2016年基本一致,中部仍然只有武汉进入十强城市榜单,除此之外,其它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而从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来看,台北则名列前茅。

2017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成都。可持续发展决定城市的真正未来。与2016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仍保持在全国前列,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部城市武汉列第8位,西部城市成都首次进入十强榜单,从2016年的第13位跃居至2017年的第10位,成为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代表。总体来看,大多数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越发激烈,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7年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香港、无锡、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澳门、镇江、宁波和深圳。宜居城市是城市人才争夺的首要砝码。与2016年相比,香港继续独占鳌头,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无锡则继续位居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第二位,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宁波的宜居竞争力有所提升。从区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六市入选,珠三角地区则有四个城市入围。总体来看,中国城市间的宜居竞争力水平差异正在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空间分化的态势进一步加剧,这一判断也是对本报告去年所作结论的验证,进一步说明提高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水平,弥合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距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体报告研究发现,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首先,中西部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东部地区核心城市资源要素在向周边及其他地区外溢。其次,经济增速“南高北低”日趋明显。最后,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经济空间新格局日益清晰。

总体报告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大战日趋激烈。首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劲增长带来人口回流,东中一体的趋势日益明晰。其次,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持续流入,特别是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单核集聚效应不断强化。再次,“北雁南飞”成为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新趋势。南方省份人口持续净流入,而北方地区的人口则在持续净流出,并且范围有所扩大。最后,人口争夺尤其是人才战争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战场。

总体报告研究发现,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在城市群之间,制造业向中部城市群集聚,高端服务业向东部发达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内城市制造业向城市群集聚,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在城市群内部,成熟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趋于高端服务业化,制造业向周边扩散;成长中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实现制造业加速集聚。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已经从1978年的星星之火发展到2018年的燎原之势。在这40年中,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与规模急剧扩张并存,城市人口惊人聚集与城市社会加速形成相依,城市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齐驱,城市空间快速蔓延与时空距离不断压缩同在,城市微观经济和社会治理日趋迈向现代化。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崛起的因素与机制源自“一二三”,即释放一个动力,通过两个手段,利用三个力量。一个动力即行为主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火种;两个竞争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吹起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春风;三个杠杆即全球分工、伟大的农民工、非农集聚——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燃料。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显现城市文明的伟大力量,支撑国家的持续成功,同时也刷新了经济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城市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主题报告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的最成功40个城市。为总结城市发展经验,探索城市发展动力,解释城市成功的原因,报告使用近40年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增长两个标杆,非资源城市和近年人口净流入两道门槛,从内地28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选出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广州、厦门、珠海、佛山、中山、汕头、乌鲁木齐、北京、三亚、苏州、郑州、上海、天津、东莞、太原、兰州、南昌、江门、常州、大连、重庆(中心城区)、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芜湖、青岛、武汉、长沙、成都、昆明、西安、银川、温州、福州、济南、株洲、南宁。改革开放创新突出,全球联系区位条件好,以及国家和区域中心性强的城市在过去40年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6次年度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报告详细评价了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状况。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有关研究机构、国内外企业、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编辑:李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