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祭妈祖 赤湾500年习俗保留至今

2019-04-27 来源:深圳新闻网

image.png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徐哲康)天后宫前,人头攒动。4月27日,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祭妈祖大典活动在南山区赤湾天后宫内进行,来自香港、东莞、惠州、广州、中山等地的上千名信众祭拜祈祷,向妈祖这位传说中的海上庇护神表达虔诚心愿。南山区政协主席陈军出席了祭祀活动。

赤湾天后宫曾是我国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天后宫,也是深港地区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为当年新安八景之首。“辞沙”是赤湾天后宫独有的祭祀习俗,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是规模等级最高的祭祀。古代举行“辞沙”仪典时,皇帝会派最信任的宦官或当地最高官员作为代表参加祭祀。永乐初年,张源出使暹罗国前,就曾以“太牢”祭于海岸沙滩上,以求天后庇佑。“‘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因为祭祀在沙滩上,故称为“辞沙”。

image.png 

大典现场,主持人将祭祀流程一个个完整地演绎,猪牛羊等各式各样的供品摆放在妈祖前。据介绍,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国家最高统治者才能用“太牢”祭祀。“辞沙”的真正意义就是祭祀海神,希望海神庇佑自己出海平安。后来,“辞沙”成为经赤湾出海者起航前一种固有的隆重仪式,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image.png

“辞沙”祭妈祖大典习俗已传承500多年,是我国保存完好的祭拜妈祖习俗之一,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传统,缅怀祖先,承上启下,把先辈的优良品德代代相传,并可通过祭拜活动的兴衰研究历代社会的变迁和传统风俗的变迁,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通过“辞沙”祭妈祖大典,展现了妈祖智慧、慈爱、美丽、善良、勇敢等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文化形象。

编辑:徐哲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