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排洪渠变迁记:“小河流”治理赢得“大民心”

2019-07-15 来源:蛇口消息报

深圳新闻网讯 大南山北侧,汩汩清泉源源不断地流淌,从山脚发源,一条约1600米长的溪流穿过荔林公园,欢快跳跃、顺流而下。

炎炎夏日里,附近小区居民沿着两侧步道休闲游玩,在家门口尽情享受亲水之乐。这是大南山排洪渠如今的现状。

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晴天闻臭、雨天成涝,市民饱受苦恼的另一番景象。

从疏浚渠道到截排治污,再到管养提质“三部曲”,这条生态排洪渠逐步实现了从浊流变清溪,从渠道变风景的华丽转身。这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生态红利”,是南山政府、社区居民、人大代表等各方力量汇聚“涓涓细流”,合力治水、用心呵护的成果。

在大南山排洪渠的治理过程中,不仅河床淤塞的泥沙清除了,排洪拥堵的渠道畅通了,居民心里的疙瘩也疏解开了······“小河流”治理赢得“大民心”,通过治水护河,政府和百姓的联系更紧密、更亲近了。

合力治水“三部曲”:汩汩清泉滋润居民心田

7月12日下午,在太子山庄居民房一楼的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社区居民看着展板上大南山排洪渠过去“沧桑”的照片,感慨万千。对家门口这条沟渠的变迁,他们有太多的故事想说。

照片里,一张积水淹没了车库、人们卷起裤管走路的场景,勾起了家住在山水情家园居民徐公振的回忆。“那时夏季一遇到下暴雨,排洪渠就漫堤成涝,冬天则臭味扑鼻,蚊虫滋生,窗户都不敢开。”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无人管理维护,流经林地的大南山排洪渠杂草丛生、泥沙堵塞、排洪不畅。由于河道达不到排洪要求,九十年代后期,山居岁月、太子山庄、山水情家园等小区建成入伙后,污水四溢,社区居民苦不堪言。

南山开启了合力治水的征程。2005年前后,居民把情况告诉给了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联络员走访调研,发现河道存在河床高、纳洪容量不够、箱涵堵塞等问题。通过“民心桥”,问题反馈到南山区人大常委会,区水务局等政府部门陆续采取了加建沉沙池、清理树枝垃圾、拓宽排洪口等措施疏浚沟渠。

但好景不长,社区居民又发现排洪渠水体变黑臭了,“源头的山泉水这么清,在上游却被污染了,真可惜!”原来,相邻老旧小区荔湾太子苑不少住户阳台雨污混接,污水乱排乱放,化粪池也设计、排放不规范,未经处理直接经老暗箱涵流入排洪渠内,造成面源污染。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对流域内摸底排查后,2014年起,由南山区水务局牵头开展勘察设计,精准施策,对附近太子山庄一期、太子山庄二期、山居岁月、山水情家园四个小区开展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2017年6月,南山区水务局又用4个多月时间,在当年年底前完成了荔湾太子苑截排治污工程,实现流域范围内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全覆盖,末端偷排漏排问题有效解决,大南山排洪渠告别黑臭时代。

三份靠建设,七分靠管养。对排洪渠这种小微水体而言,更是如此。2017年下半年,南山区全面实施河长制,河长公示牌建立,区级河长、街道河长、社区河长以及民间河长精心呵护这条清渠。2018年,专业管养队伍进场,每天2次河道保洁,排洪渠生态恢复。

幽幽清泉,沁沁入怀。如今,在果味飘香的荔枝树下,沿着山涧林地,涓涓细流、汩汩清泉源源不断从家门口流过,滋润着居民心田,清冽而甘甜。

这条治水之路艰辛而不平凡。大南山排洪渠的成功治理,也成为了南山全民参与治水的典范。

清渠为镜照见为民之心:“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近了”

这是一泓碧水清渠,更是一面照见为民之心的镜子。

看着这条弯弯的排洪渠,联络站里的联络员敖建南常常想起大南山排洪渠治理的过程。“最初,来了两个施工队,看了现场后,都以情况太复杂、建设难度大为由走了。”敖建南说,直到区水务局委托的深圳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到来,他许诺,“需要协调的问题,联络站都会帮忙解决。”各小区最难的截排治污工程陆续启动建设。

5个小区居住着两三万居民。施工面狭窄、工作量大,如何尽最大可能获得居民理解呢?“治水像‘绣花’一样,有一点污水都治不好”,一方面,借助联络站这个“枢纽”收集居民意见,多方协调,耐心讲解截污工程的好处。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区水务局统筹安排、合理组织,错峰作业,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荔湾太子苑有不少老旧的化粪池,队员们就主动为居民添砖加瓦修葺,甚至哪户居民门口路面破损了,他们也会用水泥去帮忙修复。”居民李淑军说,施工队施工不扰民又暖心,处理好了公共关系,获得了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彼此互相配合。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还不时来现场协调场地、指导技术,加快了施工进程。

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代表们很满意,居民也打出了满分。12日下午,在巡渠活动中,山水情家园、太子山庄等小区广大居民自发向区水务局等单位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现场,居民笑容满满、拍手称赞,干部与群众心心相印、鱼水情深、紧密相连。

“人大代表联络站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在这次大南山排洪渠治理中,很好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各单位密切协作、和谐融洽,不仅治出了青山绿水,也治出了民心民意。”市人大代表蔺宏说,“小河流”治理赢得了“大民心”,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近了。

接力棒代代相传:爱水护河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近几年的治水提质,南山各条河流沟渠都在蝶变。“大南山排水渠的治理路径,体现出南山人对水环境的崇尚与呵护。在建设层面,现在水务各项工程差不多完成了,河流进入了水质保养期。下一步,如何调动全民主动参与到治水护河行列,让爱水护河成为一种时尚,并讲述、传承好治水文化故事,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区水务局局长蔡凡告诉记者,后续还将考虑建设治水文化展示墙,在下游平坦地方修建碧道,让行人边亲水边了解治水历程。

刚放暑假,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油中学30多名初中生加入到了巡河实践活动中。“深圳河流很少有这么清澈的流水,参与护河不仅可以学到一些课外知识,也能更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就读初二的周奕璇欣喜地说。

从1995年搬进太子山庄小区,这些年,同时是一名环保人士的敖建南,也时刻关注并推动着这条河流的变化。“关于南山生态环境的,拍了几万张照片,600多盘录像带,有大气防治的,也有水污染治理的,以及公益活动等,其中光大南山排洪渠,在电脑里就留底了一千多张。”敖建南把这条生态渠的前世今生用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报纸剪辑记录了下来。学生、志愿者来巡河时,他总会给他们讲述这条河的故事。

“孩子们,从今天起,守护这条河的环保接力棒就交给你们了!”当日活动临近结束时,在水质清澈、鱼虾浮现的河畔,62岁的敖建南眼里闪着泪花,语重心长把护河任务交给下一代。

山水滋润,河流昼夜不停、生生不息。待来年,大南山排洪渠两岸黄花风铃木绽放,我们似乎能看到这样一幅美好的场景:在渠畔,一位老人牵着他孙子的手,在溪边玩耍,讲述着这条清渠的故事······河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源远流长。

这是一段一条河流变迁重生的故事,这更是一段代代传承的佳话。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还在南山这片热土不断涌现。


记者手记:

小渠蝶变背后的生态理念之变

大南山排洪渠成功治理,是南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生动写照。

沟渠虽小,却治出了“大民心”。在治理过程中,政府、人大代表联络站、环保人士、媒体、社区居民、企业、学生、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治水,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市民心里疙瘩解开了,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从被迫疏渠治理到居民享受亲水,再到主动护河,这条生态排洪渠的变迁历程背后,也折射出南山“意识转变、发展转型、生态转优”的治水理念的改变。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看到居民代表满意的笑容,看到城市的小朋友拿着鱼虾网亲水,看到学生志愿者争当护河先锋,看到汩汩清泉流到居民家门口、心坎里,真真切切感受到南山治水带来的欣喜变化。

近两年,随着河长制、湖长制推广落实,南山区因地制宜、因计施策,对各水系、流域查漏补缺。如今,放眼放去,不论是河流、沟渠,抑或是水库、湖泊,水域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打造了“深圳塞纳河”大沙河、后海河、龙井河、双界河等一批“网红河流”,更在小微水体上下“绣花”功夫,大河河畅可划赛艇、赛龙舟,小河亦水清幽幽。

今年是深圳水污染防治的决胜年。难能可贵的是,南山区不仅治理好了大河,也管理好了小渠,为奋战坚守在一线的南山水务人点赞。(记者 蒋晶 通讯员 张佳鸿 陈丽群)

 

编辑: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