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文化讲坛名家系列两天带来四场重磅讲座

2019-10-21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王志明)10月18日至19日,南山文化讲坛之名家系列在南山举行,陈平原、陶思炎、程大利、安家瑶四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文学术界名家齐聚南山,分别在深圳大学、南山图书馆为市民们带来四场重磅演讲。

陈平原:带深大学子领略“北大精神”

“什么是‘五四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两者有何联系,能否混为一谈?”10月18日,南山文化讲坛之名家系列讲坛首场活动在深圳大学开讲,面对济济一堂的深大学子和听众,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抛出以上问题,他以“新文化运动的正面、侧面与背面”为主题,带领听众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始末,分享关于“北大精神”的思考。

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渊源开始,许多老北大的信史与逸事,从陈平原的口中娓娓道来。蔡元培提出的“精神自由,兼容并包”有着怎样的内涵?陈平原没有直接说明,但随着一段段百年往事的讲述,一个个或者名垂百年、或者鲜为人知的北大人物,“北大精神”从陈平原的话语中活泛起来。

一份老档案的面世,揭开了辜鸿铭去职事件真相的一角;老派学者林纾、刘师培,在新文化运动中曾有过一些独到的观点……“北大精神”所蕴含的风骨与内涵,就和这些人物的事迹一同生动地展现在讲坛上。一位受访学子表示,他是陈平原教授的“铁粉”,这场讲座收获颇多,他引用一段以往陈平原教授回忆他的老师王瑶的文字来概括:“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

陶思炎:民俗与社会如何紧密联系

10月18日下午,南山文化讲坛之名家系列讲坛第二场活动在深圳大学举行,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带来《民俗与社会——对几个相关范畴的理论解读》主题讲座,从学术理论高度介绍民俗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作为中国第一位民俗文化学博士,陶思炎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至今出版了专著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民族译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他在民俗文化研究的学术路上潜心前行,在挖掘与传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讲座上,陶思炎从何谓民俗、迷信与俗信的社会定性、传统节日文化、民俗应用的结构模式、民俗错用的社会价值观等几方面展开讲述,结合民俗文化中的经典例子剖析。他总结,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要点包括:精神上的哲学化、生活的艺术化、表达的象征化、行事的仪式化等等。

陶思炎告诉在场听众,“民俗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当然它有人文因素,它研究的是社会,通过它去了解人,去了解社会,通过研究可以找到一些生活的轨迹和规律,可以作出一些分析和批判。更重要的是,看到今后的发展前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现在还应认识到,民俗是社会文化,也是文化资源。”

程大利:从中国古典哲学谈中国画鉴赏

10月19日上午,南山文化讲坛名家系列第三场活动邀请到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现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在南山图书馆带来《从中国古典哲学谈中国画的鉴赏》讲座,介绍其蕴含古典哲学思想的中国画鉴赏经验。程大利从鉴赏和批评两个方面展开,梳理了中国古典哲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欣赏与评价中国画的具体方法,精彩的讲授为听众打开了欣赏中国画的一扇门,使大家感受到了中国画、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妙意境。

优秀的中国画应内美充盈,饱含着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品格高洁,笔墨精到,意境高远,这样的中国画才能永远流传下去。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典型形态,发端于中国人的独特思维。程大利从中国画的形成谈起,讲述不同时期的哲学观与自然观对中国画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讲到“大象之美”,从中国的礼乐传统讲到中国画中的比德思维……其中,程大利以“象”为例,详细讲述了“象”衍生出的审美概念——“气象”“意象”“心象”以及它们在中国画中的表达。

对于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鉴赏方法,程大利结合中国画的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进行讲述。通过讲解中国画的经典作品,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沈周的《庐山高图》、董源的《潇湘图》等,程大利带领读者感受中国画笔墨的万千变化和生动气韵。程大利认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审美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让欣赏者在作品中感受到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生命律动感。他在介绍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传神要旨时表示,“欣赏中国画是澄怀观道,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至高境界。审美的一半是由欣赏者来完成的,欣赏者随着阅历、学识、思想境界的提升,会对艺术有更多独特的领悟。与此同时,人类文化也因多元丰富而产生魅力。中国画要发展,民族精神不能丢,它的哲学内涵和笔墨精神的内核不能丢。”

安家瑶:城市魅力与遗产保护

10月19日下午,南山文化讲坛之名家系列讲坛最后一场活动在南山图书馆开讲,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家瑶以西安为例,为读者讲述城市的魅力与遗产的保护。

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安家瑶通过图片讲述西安的城市历史。西安拥有众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它们的保护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错失申报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明寺遗址。安家瑶重点讲述了西明寺遗址遭到破坏的原因及现今的考古成果,言语中尽是对遗址破坏的惋惜。

安家瑶长期从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参与过隋唐天坛以及唐大明宫考古工作,她通过照片展示考古现场以及出土文物,让听众更直观感受当时的考古工作场景及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据了解,现今,对于隋唐天坛以及唐大明宫,都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大明宫遗址处还建立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考古工作要做百年计划。”安家瑶认为,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而保护文物更是人人有责,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中华文明。

本次南山文化讲坛之名家系列活动由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联合主办,据悉,该系列活动也是南山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专题行动之一。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