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压抑的等待中获得日常小确幸?南山妇幼医生给出性价比极高方案

2020-04-28 来源:深圳新闻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曹文丽 通讯员 黄彦科)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产复工推动生活继续,但病毒阴影在影响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全球的专家都在研究着它,但是从各方的信息来看,摘下口罩的日子还需要等待。如何在压抑的等待中获得日常的小确幸?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是——阅读。

“书呆子”的心流体验

中国百姓喜欢将读书人为“书呆子”,这个“呆”包含很多意思,传到今日里面的贬义多于褒义,以至于更多的孩子们不希望自己变“呆”。但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对于“心流”的研究,丰富了东方“呆”的意义。

拥有幸福感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米哈利观察了很多顶级的艺术家、运动员、作家、主持人等成功人士,他们都有一种倾尽全力做事的态度,这种状态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所谓“心流”,就是人们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无论工作、生活、运动中,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内心都会有积极的感受。但是,疫情之下,生活受到拘束,失去了很多轻松感,如何寻找快乐?

从人类开始阅读时,静态的阅读是全世界公认的能带来乐趣的活动,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

人的一生能够动用的心流活动是有限的。《心流》一书曾经为读者算过账:“我们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用现在科技来测量大脑中枢神经的工作效率,能够观测到,它只能在一秒钟处理126位的信息,按照一个人活到70岁算,每天有16小时保持清醒,他一生也只能处理1850亿位的信息。而一般人实际用脑的程度,比这还要低。”

不要让自己获得“心流”的体验太肤浅,也许专注于听故事,刷剧,或者直播都会有愉悦,但这糖豆一般的快乐有时冲兑不了人生的苦楚。代替不了阅读书籍,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透彻。

彻悟禅师曾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逆境中阅读的重要性

“穷”最开始不是指“贫穷”,而是指“没有路”,从穴,力量伸展不开。所以,人穷不可穷志。只要内心能够有目标,贫穷就是暂时的。古人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思想通达,找到出路,扩展人生格局。

现在的我们重视家风,让个体和小家庭通过情感产生依恋,若个体和家族想和时代紧密联结,唯有思想对接上人类的智慧,心灵才会充实和欢愉。阅读是对接人类智慧的最简单途径。

书籍带来的力量是柔韧的,柔韧得如同冻土之中等待春风的草根,这才是生命的本色。通过阅读会让内心变得柔软,只有柔软的心灵才能种下智慧,生发希望。

在方舱医院的读书哥,他的全神贯注,隔着屏幕,就让人默然感动。

世间诸多乐事让人远离深度阅读

有人说读书是“三餐一乐”中的人生之乐。遗憾的是,以前识字的人少,爱书之人无论现实条件多么艰难,都可以保持阅读习惯。他们的智慧推动了思想、科技的进步,今日阅读已经非常方便,非常轻巧,一个手机里可以下载上千本书,随身携带。但是,我们却不会阅读了。

技术革命,让现代人的视觉被媒体捆绑太紧了,只有越来越绚丽的辞藻、光阴才能吸引眼球,越来越撩动人的台词才会激发情感。每日可怜的休闲时光,都贡献到屏幕之前,他们在唱在演,“你”去哪儿了?无论屏幕多么大,视野多么宽广,断线断电即深渊。

技术还在更新,占领视觉不够,进一步捆绑住听觉。除了美颜,还有声音美化师。渐渐地,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他们声音乏味、瑕疵,没有播音专业的叔叔阿姨讲得好听、生动。我们也不看白纸黑字了,有声书可以让我们边听边干其他事。知识都得到了,效率更高了,专门腾出几十分钟看书,多浪费啊。

但现实情况是,近些年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越来越多,阅读障碍发生率越来越高。我们的双目处理白纸黑字的能力正在弱化,甚至消失。

有人以为读公众号文章就是阅读,网络文字在创作之前需要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感受——不能让他们看得太辛苦,每天已经很累了阅读或者观看时要让大脑放松。

这是媒体传播的特点,它们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但不是一种提升自己的自我成长方式。从碎片、零散中,形成不了完整的思考,得不到丰富的人生体验。如果你此刻想成长,解开视觉、听觉这些看不见的捆绑,从须臾、片刻开始,你不再受他们影响,你才会开始获得新的体验。

书籍拓宽的思路,利用科技技术,返还于娱乐大众中,会更加有趣。粤语经典难唱曲《难念的经》源于林夕读经心得,李健携小岳岳大刀阔斧地改了首《唐僧在女儿国抒怀并看着女儿国王的眼睛》。

深度阅读小贴士

用来陪伴自己的读书,选择书时,动机要朴素一些。用于阅读的书籍,功利性要少一些,最好是像恋爱一般,说不上为什么,就喜欢这本书的感觉。但,忙碌的现代人翻开这样的书籍常常会体会到,自己很想看某本书,却每次翻开读几行就犯困。这也许是书的内容还没有传达给你,文字的安静已经让你休息了,那也可以让自己抱着书睡着了,比起各类为赚取流量折腾人之精神的内容,一本书带来的睡眠对疫情中的人更健康。

还有一个事实,读书不会让你成为某个读书的名人。

书,只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和传媒作品相反,承载人类智慧的书籍,除了少数被带入到大众视野,用作商业用途,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思想之作,很少有讨好的样子,他们都是非常朴素地,任尘土掩埋也不入凡尘。他们只属于每个时代拥有阅读智慧的人们,那些失去阅读能力的人永远不可能遇见到它。

珍惜你面对某本书时,简单的心动。繁忙中你还有几次如此朴素的心动?阅读时,清除生活带来的杂念,好书不挑人,用干净的心灵,怀着诚意去和它展开关系。穿越时空的遇见,作者虽不会认识你,但诚不会欺你。一本书和一个人的缘分,不是一天、一月,可能是十年、甚至一辈子。

这个过程有点像探访蓝洞,很多人被蓝洞的美丽宣传吸引,准备探访蓝洞时,要负荷潜水设备、呛几口苦涩的海水、学会呼吸等等,忍受很多很多,才能探访到海底幽微的蓝洞,片刻被它静谧地存在数千年而感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阅读带来的思考,可以找人沟通,好书可以引领读者遇到知音,也可以往内发现独特的自己。将阅读带来的思考运用到日常,知行合一。这都是阅读能够带来的改变。

但,如果对每一次阅读太看重结果、阅读后急于评论、执着于寻觅“知音”,脱离了阅读是让人生变得深刻而朴素的本质,也许你将再一次堕入焦灼的生活,被时代的潮流打翻一本文字的救生圈,卷入到海洋深处,继续奋力扑腾,寻找彼岸。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关于翻译家王元化先生写在《莎剧解读》序言里的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被隔离、被批判,清华园长大的才子沦落为潦倒书生,一文不值,现实中仅剩夫人张可先生和家人的不离不弃,张先生鼓励其振作精神,两人在相互讨论和翻译莎翁作品共度时艰,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支撑着他俩几度崩溃的精神。暮年结集出版,回首这段人生低谷时期,先生写到:

——此后我们在没有去碰莎士比亚了。不过我们一同在莎士比亚艺术世界里遨游的日子,将永远成为我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谨以此故事献给为了生活和家庭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编辑:杨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