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湾学校校长王小洪:探索“无边界学习”的应用及成效

2020-06-04 来源:深圳新闻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王志明 通讯员 王小洪 )伴随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兴起,“无边界学习”“无边界教学”“跨界学习”等新理念不断产生。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重新审视学习及其过程。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以“无边界学习”理念为引领,不断重构育人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改革研究,探索出一条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无边界学习”理念成为研究重点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5G科技已经到来,受时间、空间、地域、学科等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教学开展“云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力量得以凸显,科技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基于此,“无边界学习”理念成为适应未来学校、未来教室、未来课堂与教育信息化融合的重点研究内容。

1.基于对分科化学习内容的实践探索

以“无边界学习”理念重构学习关系,是一条有效解决当前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片段化、能力单一化问题的途径。

2.基于对当前中小学育人机制的反思

为从赤湾学校开始彻底改变以往中小学培养单一型、应试型人才的现状,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赤湾学校特结合家、校、社区等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创建基于“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机制。

3.基于对无边界学习的学习与理解

无边界学习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教师、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据此做了一些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缺乏构建性、系统性、全局性,深圳作为大湾区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教育前瞻性的城市,赤湾学校特集合全校之力,对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打破原有边界,构建学习关系(师生、家校、生生、师师、学生与知识等),全面提升校园运行效率的变革理念,有积极意义。

4.基于对我国当前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全球范围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也正在发生着变革,新一轮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学本课堂、生本教育、PBL教育等层出不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重构,如何建设未来创新教育,如何促进教育的优化再发展,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发展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无边界学习可有效解决观念、机制、方式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观念的边界问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家长的惯性育人观念与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核心素养”培育需求之间已经形成明显矛盾;二是机制的边界问题:传统校园组织管理机制局限师生创新成长,局限社会教育资源应用,局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问题;三是方式的边界问题:落后、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固化的单科教学,阻碍了校园空间与学习时间的合理配置,阻碍了学生面向未来、多元发展的问题。     

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应用

2014年9月以来,赤湾学校在“无边界学习”理念的引领下,立足本校学情,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抓住时代机遇、利用区域优势,在无边界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无学习育人机制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践。

一方面是加强理论成果固化。

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理念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打破原有边界,构建学习关系(师生、家校、生生、师师、学生与知识等),全面提升校园运行效率的变革理念,提出“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育人机制重构模型”如下:

“无边界学习”可通过打破学校、学科、时间、空间、虚拟空间等界限,通过课程资源的广域化组织,突破既有的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定势,实现学习内涵的无边界;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整,突破既有的课堂中心定势,实现学习方式的无边界;通过师生关系的调整,突破已有的教师的定势,实现教法的无边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

此外,无边界学习不等于无主题、无方向、无目标,无边界学习也不等同于对某个目标、某个主题无止境的探索,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无边界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完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打破教学中时间、地点、任务和结果的单一性,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和空间。

基于无边界学习,学校的育人不是单一的教书育人,学校育人机制以学生为中心,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家校社区合作育人等方方面面,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一是建构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育人机制。赤湾学校认真分析本校发展历史,梳理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瓶颈问题,再次基础上发展杜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立足新时代精神与区域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无边界学习”的教育理念,破除原有边界,构建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关系,全面提升校园运行效率,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家校社合作育人等方面出发,建构新的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育人机制。

二是建立融合创新的育人体系。赤湾学校着眼学生适应为了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初步构建起以学校治理、课程、教学、评价为要素,包含课程体系、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在内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三是创设无边界学习平台。赤湾学校持续探索以智慧校园、未来学校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教育”创新路径与方法,联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技术支持下的课程重构、学科重组和课堂重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与学习活动均突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

另一方面是实践成果创新及突破。

一是资源整合,创建研学育人新模式。

“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是教育部表彰的2018年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是赤湾学校推动“立德树人,研学育人”的典型案例。它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和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为理论支撑。是基于赤湾地域文化的,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而开发实施的一门主题德育研学活动。它改变了陈旧型、单一型、宣讲型、模式化的德育活动模式,探索将地域文化资源,多学科知识融入德育课程的途径;改变了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在感受理解中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还创新了家、校、社区、社会资源融合的形式,充分发掘广泛的学教资源,丰富了活动内容。本活动连续开展了4年,作为深圳市唯一一例入选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有一个省级子课题已结题,另有2篇德育论文获得区一等奖。  

二是统整大课堂,重构学习模式。

无边界统整大课堂是以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为目标,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实现梦想为愿景的主题式统整课程体系。以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利用所有的可利用学习平台,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跨界学习;打破空间边界,拓宽学生视野;打破时间边界,改变课堂定式。继而实现学习内涵的无边界,学习方式的无边界,教法的无边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以此培养一批有个性、有素养、有能力的新一代小学生。

通过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将学生的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统整重组,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从而使学生成为爱学习、爱思考、懂合作、敢创新的鲜活个体,为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基。其实施路径如下图所示:

跨界融合的课程设置缩短了学生所学课程与理想课程之间的差距,解决了以往分科化学习内容导致的片段化思维问题,拓展了校内外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该课程每周一次课,已经在小学一、二年级全面铺开,实施两年多来已成为深圳市重点资助课题,获得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一等奖,得到家长及社会高度认可。在《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发表《“无边界学习”的赤湾模式》、《“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未来教师》。

三是突破时空,实现学习关系的变革。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推进,受时间、空间、地域、学科等限制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日渐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要从根本上回应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在无边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赤湾学校立足信息化工作实际,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资源平台技术,构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以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各个领域有效、创新应用的水平,实现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人与技术的和谐、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服务师生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创新。

在课堂环境中使用有效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有助于课堂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数据采集及互动更为有效,学校不断推进“一对一”高效互动课堂建设。如教师“1:1”PAD移动教学项目、“一室一录播”自动录播项目:建立赤湾学校视频大数据等。

录播系统是基于中考监控系统而来的。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打破了传统一师一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双班、多班、同级、跨级同步教学,具有同步传声、同步影像、多屏影像、多模式影像切换、师生跨班互动等功能,能达到教师资源优化、学生资源扩大、学习资源共享,节省课时总量等教学效果。

四是家校社区学教联合体,构建育人新机制。

为改变传统家校互动方式,扩大学校资源系统,赤湾学校努力建构联合学校、家庭、社区、辖区力量四个方面的“四位一体”模式,重建合力育人新关系、新机制。家、校、社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携手联合的育人团队。

赤湾学校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引专家学者进校园开设家教讲坛、积极组建家校警、家长义工队,并于每学期末评选优秀家长予以表彰。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请进校门做禁毒和青春期讲座,并在节假日将学生的精彩节目送进社区。赤湾片区的警力也经常协助学校教育,如开学散学的安全教育,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等等。

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成果及未来

赤湾学校坚持质量为本,以教育的“南山质量”为指引,以“无边界学习”教育理念打造优质品牌学校。坚持结构学习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在课堂改革、课程构建、生生关系、生师关系、家校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课堂结构改革深度化。学校教务处、教科室不断组织教师加强课堂微环节研究,深化教与学方式的探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层次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学校的录播系统、未来教室、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设备等的建设逐步完成,教师紧跟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一师多班、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等颇具成效。学校也获批教育国际化实验学校、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学本课堂知识发生过程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区教师发展基地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二是课程构建系统化。学校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和社团建设,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社团品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各科组不断反思改进,打造了30余个学校特色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延伸类课程、跨学科类课程、跨校合作类课程等。课程构建更加系统化。赤湾学校课程体系图如下:

三是学生发展多元化。学校各类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德育课程、个性化实践课程等丰富多彩,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无边界学习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跨时空观,时时、处处、人人、事事皆可学;学习的新资源观,将学校以外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引进到教学中,学习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学习的自主观,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选择权,可根据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和学习途径等。学生发展更加多元,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加有效、高效。

四是教师发展专业化。在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主题式引领、问题式思辨、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教师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师徒结对”、“以研促教”,严抓教师基本功,积极开展教师钢笔字、粉笔字、朗诵比赛、信息技术等培训,课题研究理论提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未来教育需要的专业人才。

五是家校合作扩大化。在多年的实践中,赤湾学校构建出“四位一体”模式,合力育人的联动机制。“四位”具体体现为学校、家庭、社区、辖区力量四个方面,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多渠道提高家庭教育力,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辖区力量为学校保驾护航,建立无边界家、校、社资源整合的学习生态系统。

六是无边界学习理念影响深远化。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形成了大量的理论实践成果,多次在区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中获奖或表彰,无边界学习理念的影响逐年扩大化、深远化。到校参观学习无边界学习相关经验的团体或组织、学校教师走出去推广无边界学习经验的讲座逐年增多,无边界学习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赏。

未来,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将主要在中小学衔接阶段课程建设及智慧校园建设两个方面加强探索尝试。一是中小学衔接阶段课程建设问题。目前赤湾学校小学低段统整大课堂课程体系,中学阶段社团课程、德育课程都比较完整系统,但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开发适合小学高段学习认知发展规律的项目学习课程及评价体系,尤其是六年级与七年级项目学习课程的衔接是学校课程体系急需完善的部分。

二是无边界智慧校园建设。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打造配套的高标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提高赤湾学校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并在区教育局及区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赤湾学校教育信息化“云服务”架构,不断整合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双网络环境下,全方位的教育“云分享”服务等,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努力。学校也正在紧张的弥补基建方面的不足,如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阅览器、班级电子班牌建设等。

编辑:曹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