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来教小娃娃!南山这个教育计划也太酷了吧

2021-04-01 来源:创新南山

运用大学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南山区教育局早在2013年便启动了“中小学——大学伙伴计划”,大举引进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创新企业、教育基金等优质资源开展多元合作办学,实施“教育责任众筹”,推动南山全面实现了新学校“办一所优一所”。

为什么“四大发明”诞生在中国?古代人吃火锅吗?锅的材质怎么演变的?“三碗不过岗”武松喝的是老白干吗?三星堆与《山海经》有关吗?……面对学生们随时迸发的灵感,老师们的知识储备往往无法立即回应,那该怎么办?在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南科大二实验”)的统整项目课堂上,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们不仅能从科学角度立刻解答孩子们的问题,更能有效抓住学生们的求知兴奋点,带着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索,正确地走进科学殿堂。

八年级“探秘·中国传统科技”——香薰球

近年来,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被视为开放式办学的创新之举,然而,如何让创新由点及面、从试点变为常态,实现大学资源和中小学课程的深度融入、系统融入、学科融入,这不仅是当下基础教育创新实践中的一个热点,更是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锻造学生综合素养需亟待解决的难点。

深度推动教育责任众筹,“中小学-大学伙伴计划”见成效

很难把南科大二实验的成功归为偶然,然而,为什么在深圳?为什么在南山?南科大二实验的诞生背景或者能阐释这一问题。

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

“附属系列、实验系列、外语系列,作为基础教育的三大系列各有优势,但深圳的高校附属系列仍有很大提升和发展空间,打好‘大学’这张牌至关重要。”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认为,中小学校要办成优质教育、满足新生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欲望,必须整合资源,重构教育生态,凸显价值与系统的力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刘根平在东北师大留校工作期间,被派驻东北师大附中,就开始了对附属办学的研究。他认为,附属系列具有共享大学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以及大学理念、研究成果等优势,还有助于在经费来源、管理体制、考核任命、评价体系等多个领域突破瓶颈。

创新是深圳的根,南山把创新视作教育的魂,“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是必然要攻克的一个问题。2009年,时任校长刘根平推动育才教育集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起“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并延伸为南山区“校外脑库”计划,后来又启动“中小学——大学(伙伴)计划”撬动了老校、村小的“弯道超车”。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

而南科大二实验,正是这一背景下,南山区政府与南科大合作创办的公办学校——南山区政府为推进南山北部片区协调发展、区教育局实施打造北部片区新优质学校等战略部署,2015年秋借用南科大一小场地启动二小办学,2017年南方科技大学实验教育集团揭牌成立后,纳入集团化管理,2019年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为现名。

的确,任何改革都要牵涉大量额外精力,既要带动学校、老师离开舒适区,更要推动家长、大学教授接受新课程思维,一起离开舒适区,这对一个基础教育的校长而言,决心、行动力不可谓不大。校长唐晓勇说:“南山教育给我了这么干的空间和土壤!”

大学教授执教中小学,让创新教育不再“奢侈”

2020年11月23日下午,是南科大二实验七年级学生每周一次的统整项目课程时间。南科大二实验初中同学的第一个跨学科课程是《探月》,今天的课程由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刘青松、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分别从《月亮的秘密》《载人航天与探月》两个角度联合主讲。两位教授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从风格迥异的专业角度为学生们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南科大教授刘青松在“探月”主题课堂上

南科大教授邓巍巍带着孩子们一起“探月”

长江学者刘青松教授身兼数职,是南科大校党委委员、校教授会会长、工学院党委委员、海洋系党支部书记,4年前,他又有了“新身份”——南科大二实验的学习导师。他带领助教团队深度参与南科大二实验统整项目课程及教师培训,从学术专业角度提升南科大二实验的课程质量:还当起了中小学生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水的世界》、五年级《海洋探索》《丝绸之路》、七年级《探月》等课程;甚至带领孩子们远赴甘肃研究丹霞地貌,指导师生们如何开展实地研学……

“两位教授所参与执教的课程是南科大二实验的品牌课程改革项目 ‘统整项目课程’,它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STEM理念为引领,多样化的阅读为基础,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南科大等众多高校教授的支持,让学校统整项目课程如虎添翼,这也是学校课程创新能够持续推进的密钥所在。”

“一至八年级,全校、全员、全覆盖,学校的统整项目课程不是只针对优秀学生的‘奢侈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项目、课题。”南科大二实验教学科研中心副主任王思思介绍,统整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线性课程形态,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及学科教师之间的壁垒与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学习主题,进行开放性探究式学习。随着PBL教学法的导入,学校的统整项目课程对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实验作品展示

学生PBL路演

大学教授深度参与中小学课程,还实现了学习场景的空间转移。在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的《考古学中的科技与文化》主题课中,学生们走进南科大校园,研究商代“子央坠车”、参观唐教授工作室、观摩国宝“嵌金绿松石兽面”的文物修复过程、研究国宝复原模型……何雅倩同学在课后惊叹道:“原来,历史是活的!每件文物都有它的故事,历史长河中,它们曾惊艳了岁月!”

初中学生在南科大沉浸式参观学习考古科技,图为马车遗址旁上课

专家的深度参与,为师生们打开了一个装满财富的科学王国,仅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刘志强、匡星星、陈锐、景志成、杨德庭、杨莉等众多教授、专家相继走进南科大二实验课堂,执教《水的世界》《海洋课程》《“流浪地球”的前世今生》《青藏高原与三江源》《漫谈美国读写教育》《一种特殊的光》等课程。另外,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赵建华教授等专家,还长期担任着该校项目学习培训、“互联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等指导重任,从设计规划角度对学校课程进行淬炼、提升。

南科大教授刘志强给孩子们带来“海洋课程”

南科大教授景志成的“流浪地球”别有意趣

南科大教授杨德成讲授“水的世界”课程

始于科普忠于铸魂,互联网思维引领课堂变革

“女生不一定不擅长理科,我们不能贴上标签,更不能给自己设置天花板。”南科大二实验的首届初中生姚静怡,现就读于深圳中学高一年级,面临即将到来的高中选科,她早已成竹在胸。她告诉记者,“这是统整项目课上,一位教授讲的,我甚至忘了那节课的主题,但这句话让我顿悟,也不再怀疑自己……我初中参加了许多课题,有《探月》《黄河颂》《职业生涯规划》《小课题探究》等,高中实践课老师做班级调研,我提起自己曾在初中到黄河研学,那一刻特别自豪。”

姚静怡和同学们在黄河研学途中

与姚静怡相比,南科大二实验的其他学生似乎更幸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9年科学浸润足以在他们的人生成长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

“三年级学习《逐日》,教授讲到了许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从那时开始,我突然发现对PBL不再模糊,也意识到统整项目的重要性。从对深圳常见鸟类的研究,到实地观察发现沙滩上吃垃圾致死的鱼,再到海洋生态与垃圾污染、太阳能项目之‘绿色家园’……不同年级的课程,不知不觉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新课程,越研究越有趣、越想钻进去。”记者眼前的五年级学生刘存航,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严谨。去年疫情停课期间,他设计出了颇为实用的“家庭综合防疫装置”,还入选“2020南山区少年创新院小院士”。

四年级的“逐日”主题活动

刘存航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

20多年前,南科大二实验校长唐晓勇,在南山实验学校接触到信息化教育、主题探究课程,而今他的学生不少已是三十而立,成为行业中坚,追忆小学教育,他们记忆最深、受益最大的却是研学课堂——那些“耽误功夫”的事情。曾经“无心插柳柳成荫”让唐晓勇颇为震撼,也让他在筹建南科大二实验之初,就下定决心要设计出一所基于互联网思维、顺应数字原住民学习需求的云端学校。

“于学校而言,大学教授带来了深度科普,但又绝不仅仅是科普。这些有海外背景的教授们深度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改革中,与学校老师们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这样让学校的课程学习更有深度。”作为创校校长,唐晓勇带领师生们深耕PBL统整项目课程,并把大学教授的参与视为学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六年级《竹节人》项目组成员展示竹节人的创意玩法

《遥控飞机模型》项目成员展示作品

《永动机水循环水车》实验展示

四年级《太阳能的利用》“向日葵太阳能装置”模拟实验

三年级《树木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影响》项目组作品

“南山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其量化指标是多元的。从学术角度,大学教授来自五湖四海,大多具有海外一流高校的求学、从教经历,代表学科前沿;从人格魅力,他们本身就是孩子们身边的榜样、是活生生的人生标杆;从人文角度,大学教授的课蕴含尖端科技、社科思想、开放思维,更饱藏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我们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装进学生灵魂深处的文化自信,我们要为孩子们准备一个和世界接轨对话的平台,包括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研究能力、世界视域,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协力打造“贯通教育”,全链条传好育人接力棒

教育创新改革常常会遭遇“梦想很圆满,现实很骨感”的“冷嘲热讽”,在执行中变了样子。南科大二实验会有不同吗?

南科大二实验学生听教授讲座

邓巍巍教授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人之一——清华本硕、耶鲁博士,在加入南科大之前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副教授,孩子们一提起来满脸的崇拜之情。外人很难想象,为了给孩子们备一节《探月》课,他不惜花费两三周时间,查阅海量资料,精心制作课件。“我也没想到,备课的过程如同一次精神洗礼,讲课时,我努力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大家!”

邓教授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以发动机需要把燃料“雾化”以推动火箭上天,作为课程的科学切入点,显然,孩子们听到的绝不止这一点。“美苏‘太空竞赛’,肯尼迪总统鼓励大家:‘我们选择登上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为实现人类登月,牺牲了许多宇航员”“人类的发展是超越国界的”…… 当有同学现场提问:“美国登月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为什么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做成?”回答之前,邓巍巍在心里给孩子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他知道《探月》点亮了一片星空。

那么,为什么中小学课堂需要大学教授的参与?“高射炮打蚊子”的高端配置真的不是资源浪费吗?

邓巍巍认为,首先,大学教授到中小学课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科普,这也恰恰是中小学教师的短板。首先,科普对讲师的功力要求更复杂、更专业,唯有如此才能在学科层面、逻辑层面达到举一反三、举重若轻的效果,就像白居易给邻居大娘写诗,能把最专业的知识精确地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听得懂“高精尖”。其次,大学教授或者科研专家自带权威性,学生更容易信服、注意力更高,也更容易实现学科的专业导入,而不仅仅停留在兴趣上。

对此,刘青松教授也深表赞同:“其实讲PPT很容易,但在互动中,某一领域的教授基本上可以回答所有专业问题,并确保科学度、广度、深度,极大提升课堂的知识面、准确度、专业性,这是高质量课堂的保障,也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刘青松提出,“教育不只为了高考分数,南科大二实验看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很有前瞻性。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掌握大规模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扩大视野、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批判性思维,完成学科启蒙;进而在初、高中阶段,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迸发;最终,确定大学专业取向与人生志向——‘贯通教育’的起点恰恰在小学,有着伏线千里的重要意义。”

“大学没有创造力?初、高中唯分数?都怪小学没打好基础?——小学、中学到大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指责,不如相互打破局限,传好教育的每一棒。”作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王思思的语气和眼神都让人信服。

南科大教授刘青松、邓巍巍与课程组教师及学生

“未来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虽然没有中高考压力,但中小学是夯基的重要阶段。要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必须要看到现在的大学是什么样的、看到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素养,中小学教师才有一个方向,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受大学、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同样,大学也应该看看中小学教育的现状,给予指导和帮助,成就学生、培育栋梁。”副校长梁勇说,做基础教育,要有点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

邓巍巍坦言,该模式在南科大二实验的成功既有南科大的开放、创新属性做背书,更有南山教育大胆创新的自信、果敢,也不乏校长唐晓勇个人的学术涵养与强有力的行动力推动。“二实建有‘家长科普’微信群,唐校长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教授们的专业领域、学术背景与课程的契合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不遗余力地将大学资源导入二实验的课程,体现出一个中小学校长的能动性、风格,甚至品位和判断力。”

周末博物馆课程

几年前,钟文妙老师考入南科大二实验。她坦言,“来了才发现,几乎是对我教育观的颠覆和重塑,淬炼的过程挺痛苦,但在和大学教授的接触过程中,自己也成了‘小学生’,越发喜欢上了这里……学校有‘周末博物馆’课程和数字博物馆课程,全校学生抢着上,为约课大家全力拼手速,这种感觉很奇妙,挺有成就感的。”近日,作为班主任的她,又计划着带全班孩子去“织染印游城”,观摩蚕丝到衣服的诞生过程……“信息是一位教授提供的!”她笑着说。

八年级“探秘·中国传统科技”——印刷术

记者手记——变革学习,为数字原住民打造“未来教育”

“没有分数学生无法通过高考,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会没有核心竞争力。”道理都懂,但破解很难,教育似乎也陷入了“囚徒困境”。

无解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字时代除了带来互联网技术,引发教育方式的深度变革,也让互联网思维与教育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学生、教师、教学、知识、课程、空间等教育的核心元素都被赋予了新内涵——大学资源向基础教育延伸、中小学向大学开放,或许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思路。南科大二实验先行先试提供了一个范例,成功地创造了基础教育变革的一种可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路径。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在一个迅猛变革的数字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知识裂变的加速,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信息与知识获取途径等也随之发生系统性改变。学校需要基于互联网思维,重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构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的智慧学习生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更要思考如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因为有了“大学”这个神奇的催化剂,教育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化学反应。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文 | 李丽

编辑 | 李蔓铃 杨渝嘉

责编 | 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往期精彩推荐

新进展!南山人最关心的这些地铁通车时间定了

南山又添一处家门口的运动场所!球友们快约起~

华春莹转发!人民日报转发!这位蛇口耿直boy的一段视频充满正义

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