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ing百校焕新!看看那些爆红深圳的新校园

2023-05-1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输出“新校园”理念

构筑育人“新生态”

继收获师生和家长一致好评的

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第一季结束后

《南山-ing百校焕新》展

又亮相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全面展示存量校园改造的

深圳创新与示范

探讨校园焕新与城市公共教育基础设施

新方向新未来

此次展览收获众多点赞好评

2023年5月7日,随着“百校焕新”学术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南山-ing百校焕新》展览圆满收官,超过45万人到场参观。这是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前两期项目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除设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主展场之外,还在滨海艺术中心庆典广场举办深圳设计周平行特展。展览通过模型、图片、实物等多样化的形式,全面呈现了“百校焕新行动”的研究、设计、建造、管理等在存量空间生产链条上的探索。展览还举行了系列公共教育与多场学术活动,汇集政府管理者、建筑设计师、教育专家以及校园使用者等多方声音,充分探讨城市、教育、建筑、可持续等多维度未来,推动“百校焕新行动”进一步持续创新。

展览缘起:

南山存量校园全过程创新实践集中呈现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2022年,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区政府部署,区建筑工务署统筹,协同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市规自局南山管理局、区住建局、区规划土地监察局等多部门,共同推出涵盖组织管理、设计实践、施工技术等多维度的全过程创新实践——南山“百校焕新行动”。行动将对南山区143所老旧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其中,中小学70所,幼儿园73所,整体立项,分批实施。第一季已于2022年暑期开展,设计43所,施工38所,惊艳亮相的新校园爆红深圳,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全国对教育空间设计、存量校园设计的关注。

周红玫是“百校焕新行动”的总策划,她曾在2017年-2021年间策划与实施“走向新校园:新校园行动计划”,以一系列空间设计和管理的精准创新实验,引发了建筑学界的关注。在她看来,“百校焕新”是“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存量更新模式,也是在建筑学语境下,采用小微改造的空间手法来回应当下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一校一策、一题一议,每一处焕新改造都是直面学校真实且迫切的问题。

“百校焕新解决的是如何精准使用有限资源,使众多学校获得公平发展机会。焕新的方法是百花齐放的,但其共通的底层逻辑,都是存量建筑空间可持续与再激活的探索,是百校焕新所倡导的价值内核。”周红玫如是说。

一直以来,存量问题都是由复杂的历史因素遗留积聚而成,学校修缮一直都是常态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是“补丁摞补丁”。“治本”需要对既有条件的专业洞察,再辅以精准解难的专业技艺。在周红玫看来,学校存量更新亟需建筑师的提前介入,用“研究引领设计”的倒推模式,补充完善缺乏建筑学专业参与的前期。

南山区建筑工务署负责人表示,深圳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开放、共融的城市态度和价值观,而公共项目作为建设核心,是城市环境、城市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特色的城市形象。作为设计管理者,希望能够在公共项目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功能和实用上要体现特征之美,在文化、艺术和形式上体现价值之美,在结构、技术和工艺上体现融合之美,在生态、节能和环保上体现绿色之美,在精神上要体现思想、理念和哲学之美,政府建筑要有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这也是政府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社会项目建设的区别所在。

展览现场:

突破传统建筑展览制式

五大词根构成主题单元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创新与探索需要不断的总结才能持续地突破。

此次百校焕新展览 “南山-ing”正值第一季总结,第二季启动之际推出。展览由《卷宗Wallpaper*》策展,策展人邓圆也通过五大主题单元构成,用五大英文词根表达思想,包括“Pre-蛇口作为原点”“-ize新旧要素革新”“-ing-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Re-技术与伦理”“Post-程序革新”。

“Pre-”引言部分集中展现了百校焕新行动的平行研究工作,如对于学校历史文脉的文献研究、对蛇口片区优秀校园建筑物质遗产和先行示范案例的展示等;

“-ize”代表“使之实现……状态”,展现了百校焕新第一季中的研判、决策和设计过程;

在“-ing”单元,65个案例展示总结建筑师设计集群在建造、联合组织的经验;

“Re-”代表“reuse”(再利用)和“review”(回顾),精选48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家机构与工厂的可持续材料样板实物,呈现低能耗、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材料应用可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Post-”通过对项目完结后项目组关键人物的访谈记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百校焕新模式的经验和愿景。

“改造143个学校,前两季涉及65所学校、84800名学生,超过100万平方米,32组建筑师,每年的施工期只有40天……巨大的量和有限的实施时间,在一起变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这就是最大的困难,但这是以深圳为代表的所有快速发展中地区必须面临的问题。”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学术策划朱竞翔在导览时,用一系列数据概括出“百校焕新行动”的艰辛。

“如何重塑校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为什么百校焕新始于南山?”

“百校焕新如何实现学校之间的公平发展?”

“焕新的校园建筑能否具备可持续性?”

……

这十大问题在展出现场悬挂

也是百校焕新展览期间持续探讨的

思考锚点与学术议题

“百校焕新”一直都尝试多元手段实现“空间育人”,强调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空间创新也在展陈实践之中有所体现。由众建筑与SURE Design烁设计一起操刀的“南山-ing”展陈设计,一改建筑展览常用的效果图、设计图纸的方式,以模拟街道与高楼的装置体呈现了与深圳南山一脉相承的城市风貌,用类似于城市招牌的标识指引呈现“Pre-”“-ize”等词根,以实现不同单元的分区,还增加阅读的趣味。同时,邀请插画师“响个丁丁”把原本枯燥难懂的行业组织管理流程、学术导向,以漫画的形式呈现。

文脉研究:

尊重在地历史

是焕新的创意源泉与价值底线

既谈存量的改造,背后必有历史的纵深。既谈“焕新”,也必有“旧”的相对意义。

“百校焕新行动”涉及多所历史名校,加之南山本来具有当代特区人文历史脉络,如何了解校园的历史沿革、建筑特征、空间形态、文化内涵,避免盲目拆除或改造,更好地以“一校一策、一题一议”的方式直面每个学校真实且迫切的问题,找寻校园精神和价值,文脉调研尤显重要。

2022年3月,深圳大学的肖靖、夏珩,华南理工大学的徐好好,哈工大(深圳)的宋科,这四位深耕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的青年学者成立历史文脉组,承担起建立南山区教育类历史建筑基础信息档案和保护名录,并开展学校保护改造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之初,便草拟出《南山教育类历史建筑保护倡议书》草案,以及《南山区教育建筑历史与设计线索普查导则》。

在“Pre-”单元,公众可以看到文脉调研的部分成果:兴建于1801年的南头中学、1933年的西丽小学,以及伴随经济特区发展而生的育才中学、华侨城小学等。这些学府承载改革开放与教育改革的历史,是深圳南山教育史与建筑史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南山城市功能发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它们凝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者们在校园建筑领域的当代遗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史料收集期间,历史组留意到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蛇口培训中心(南山社区学院)这一重要教育历史建筑,它被誉为蛇口“黄埔军校”。工程从扩初审批到施工图完成,仅用了3个月时间,体现出深圳速度。建筑风格显著,留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烙印。百校焕新统筹组与行政部门在数次多方磋商与会谈之后,成功地从悬于一线的拆迁中,抢救了这个向阿尔瓦·阿尔托和约翰·波特曼致敬的社区图书馆。

历史组希望能通过“百校焕新”,推动改革开放教育类历史建筑的定标定级工作,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框架机制,以补充制度空缺,为文物学会和建筑学会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立足南山,着眼深圳,为城市建立现当代历史建筑评估规范贡献参考范本。

公共教育:

突破专业壁垒

塑造精神与价值的共同体

“百校焕新”不仅是一场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也是一场公共教育和社会参与的过程。

在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就与学校师生、家长、社区居民等多方沟通协作,共同探讨需要怎样的校园。在展览之中,亦是如此。如何让展览更能突破专业壁垒?增进公众对存量校园改造的认识和参与度,让展览成为公众、建筑师和政府管理者之间交流互鉴和反思提升的平台,成为整个策展团队追求的事情。

不仅是展览,也是沟通平台。建筑师代表们给现场公众进行专业导览,从主创设计师的第一视角,讲述“百校焕新”每个校园独特的生长过程与背后的故事。展览的涂鸦区以及乐高游戏区,都是观众用自己的视角表达校园的互动区域,让这个展览不仅是展陈、是叙述,更是沟通与交流。

不仅是展览,也是公共教育。一系列围绕深圳本土自然教育、未来学校、可持续材料、社校边界、后碳新能源等主题开展面向公众的互动工作坊,让“南山-ing百校焕新”展览成为遛娃目的地。

4月29日,“放学后,花园玩吧!”自然艺术主题创作工作坊,组织学生了解深圳本地自然生态地貌、本土文化民俗以及乡土植物种类等基础知识,共同打造家校社共建的“亲自然”空间;

5月3日,“未来学校”儿童建筑工作坊带着20多位同学,一起放飞对“学校”的定义,寻找“未来校园”的设计想象力;

5月4日国际青年节,NANO×ARCH® (材料乘以设计)为深圳学府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节可持续材料设计互动;

5月6日,邀请深圳青年结合后碳未来的语境,展示新能源技术材料在城市公共设计界面的创新运用,“一起聊聊友好的校园生态建筑”;

5月7日,“会消失的教室”组织社校边界空间专题导览,邀请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一同讨论对学习空间的思考与考量,促发代际交流,营造全龄友好的学习场所……

公共教育是百校焕新展览中极为重要且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不仅涉及知识和技能,能够让市民了解校园的历史和文化、空间和设计,培养对建筑和城市的兴趣和认知;更涉及情感和价值,启迪公众对城市日常空间更深层次的感知,塑造精神与价值的共同体群落。

学术探讨:

进入存量时代

深圳该用什么样的创新去先行示范?

“百校焕新”推动了深港建筑以及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竞翔、建筑师顾田等众多香港设计团队贡献力量、出谋划策,使得“百校焕新行动”里处处闪现出“圳能量”与“港元素”碰撞产生的创意火花。

《南山-ing百校焕新》以学术周启动开幕,又以与《建筑学报》联合主办的学术论坛落幕,彰显“百校焕新”项目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政府管理者、建筑设计师、行业专家等直面“百校焕新”以及存量空间模式创新息息相关的问题,交流互鉴,再接再厉。

“百校焕新”或是进入城市存量时代的信号与转折点,是学界对于这一行动计划的共识。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荣远表示,深圳这座城市先行示范,先行试对和试错,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百校焕新”的“焕”字,就是浴火重生的“焕”。“深圳是一个炼丹炉,在每个项目中都可能产生智慧的结晶。进入存量时代,我们所有设计的聚焦点、设计的方法都可能会和过去不一样。百校焕新有可能是一个信号、转折点。”

闭幕论坛学术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也认为,“百校焕新”跟城市存量更新高度适配,城市存量更新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筑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场域。“百校焕新”对深圳乃至全国的校园新建和更新,将起到非常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基于存量时代的新问题与新场域,“百校焕新”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创新机制在校园改造、城市更新范畴中提供借鉴与示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王方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龚维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带来了关于学界以及设计实践的分享与思考。他们不仅是高校教授,也是领队导师——而“导师制”也是此次“百校焕新”行动的创新之一——由经验丰富或在轻量建造、腾挪学校及快速建造方面比较有成就的建筑师来做担任,年轻的建筑师、深圳本地建筑师、大院建筑师一起加入,可以充分分享资源,更高效更优质地做出行动反应。

何健翔和臧峰等年轻建筑师则从从业生态的维度谈起了这一创新——深圳给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创新空间。“在百校焕新的项目里面,把权力交给建筑师,尤其是交给非机构的建筑师,这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年轻建筑师非常需要这样的机会,能够在实战中学习。对年轻建筑师而言,这里就像是一个建筑学校。”何健翔说。

周红玫作为城市公共设计管理者,不仅强调建筑师在整个空间生产链条中话语权的提升,更强调公共设计管理的程序革新。在她看来,百校焕新作为一个沟通平台,行政资源、设计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彼此交互,是“百校焕新”能够形成快速作战的重要机制创新。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庄慎也表示,“百校焕新”是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一起合作的结果,是打破条块分割,组合创新产生的力量。“用一点小的东西去撬动大的社会认知,是社会设计上的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地瓜社区创始人周子书更加关心的则是,“百校焕新”的第三季、第四季,是否对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产生影响?是否能够形成深圳学生集体的归属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百校焕新”以自己为样本,通过系列公教普及、学术探讨,向社会公众和专业界展示理念和成果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推动教育空间设计、存量校园改造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持续创新。

在充满生机的春天,“百校焕新”积蓄着力量,朝着收获的季节怒放生长。


编辑:卢东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