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台风过境,这个“家”成为4000人的温暖守候

2023-09-02 来源:创新南山

无论狂风暴雨

总有温情守候

虽然“苏拉”正在远离我们

但台风天中发生的一幕幕温情

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今天,南方+一张新闻图片

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外面台风席卷

而在深圳湾体育中心

大家却在这临时的“家”里安然入睡

深圳湾体育中心,巨大的环形拱穹宛如丝带镶嵌在深圳湾畔,一天后,这里本来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演唱会,但是受台风“苏拉”影响,演唱会取消。体育馆的停车场也从8月31日起,成了数千名农民工的临时避难所。

9月1日下午3点多,南山区风雨正盛,来自周边十个项目的3917位工友被转移安置在体育馆内。尽管外面倾盆大雨,但体育中心里灯火通明,工友们有说有笑,仿佛“苏拉”仍在千里之外。

在停车场B区,每个区域都有项目工地名称,群众或睡或坐在席子上,打发时间。四周堆有瓶装水和方便食品,还有电风扇和桶装冰块,用于消暑降温。通道周边都有电源插座,以及手机充电设备。

▲地下应急安置场景

临时安置区除了地下停车场本身的厕所,另外还有工人在安装移动厕所,移动厕所智能化相当高,控制门开启、冲厕所、消毒、换马桶垫、洗手均为触摸控制。

▲工作人员安装信号基站

中国移动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临时架设移动信号基站,街道和社区在这里设有秩序维护组、后勤保障组和医疗保障组等工作人员,期间有保安不间断巡逻。其中,医疗保障组还配备了多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除了安装工人,现场还有许多穿着红色背心的志愿者们,正纷纷搬运刚送到的物资。这些物资里除了水和日常用品外,还有很多宵夜。一位工作人员笑称:“我们要全力满足工友们的需求。”

“我们现在被安置在体育馆停车场里了,这里很巴适,样样都有,你们放心。”人群中一名正在用四川口音打电话的大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大叔说,他是南充人,这是他第一次碰到台风避灾的情况。“在工地住的是板房,晚上睡在避灾点心里都踏实。”他说,“希望台风赶快过去,可以早点回工地赚钱。”

40岁的王大姐耳朵里塞着耳机,闲坐在凉席上玩手机,掩盖不住满脸笑意,记者凑近一看,她刷到了一个搞笑的网络段子,“平常这个时间还在工地上,难得轻松下”,她笑呵呵地说道,“知道要避灾的时候,我本来有些慌张。到了这里,有这么多工作人员帮我们安顿,还有工友陪着,就不那么害怕了。”

来自湖南的建筑工人老刘和10多位工友,领到物资后就被安排到了靠近墙壁的区域,“深圳很多工程我都参与过,这次遇到台风,政府的及时安置让我这个外乡人倍感温暖。”记者看到,应急避灾场所环境较为舒适,被安置在这里的外地工人心情都很放松,他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有的还呼朋引伴打起了扑克。

来自云南的瓦工老李已经在广东生活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避难”经验。上次“山竹”要来时,他就卷好了铺盖,时刻准备着。“在深圳这么多年,离春茧很近,但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过它,这次是零距离了。”老李轻松地开起了玩笑。在广东,台风司空见惯,这次“苏拉”来袭,他们都觉得“有点可怕”,但是有政府在他们就很安心。这时老李的妻子打来视频电话,老李把手机凑近饭盒给妻子看,让她放心。

场馆内的工友们或坐或躺或打牌或聊天。“红马甲”在场馆内外穿梭,将物资分发给工友们。刚搬上来的宵夜,也不断被送到工友们手中。宵夜是一饭四菜,荤素搭配。拿到宵夜的工友们围坐在一起,相互分享着不同的菜肴。也有工友招呼着“红马甲”们,邀请他们坐下来一起吃宵夜。

粤海街道海珠社区党委书记陈慧斌也是“红马甲”中一员。从1号开始,她就马不停蹄地安排物资运送、工友转移、管理划分等工作,“昨晚可能只眯了两个小时。”

“红马甲”们在每个项目区域间悄悄移动,不仅分发物资,还与各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对接。“我们将网格化的工作经验运用到了转移安置中,以一个项目为一个网格,我们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联络与沟通。”陈慧斌说。

看到工友们大快朵颐,陈慧斌感慨:“我们是相互奔赴。没有工友们的全力配合,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转移安置,很谢谢他们。”

据统计,为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南山区开放应急避难场所105 处,共计转移 58881 人,其中避难场所集中安置 28814 人,自行转移安置30067 人。

今天上午

超强台风“苏拉”渐渐远离

深圳湾体育中心避险安置点人员

开始有序撤离

▲保安和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受伤工友撤离

许多热心的工友主动留下来

帮忙整理物资、打扫卫生

▲爱心工友帮助搬运物资

▲工友在撤离后主动清理垃圾


台风虽猛烈

但总有人一起撑伞

让我们一起扛过狂风暴雨

期待明日彩虹漫天

来源 | 南山区融媒体中心 粤海街道 南方+

南方都市报 深圳新闻网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编辑:卢东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