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进校园,南山这所学校与深职大合作开展别样劳动课

2023-12-26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27日讯 (记者 徐哲康 卢东勃)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月22日下午,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实验学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举办了劳动教育进校园活动。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派非遗聂氏麦秆画传承人袁桂喜老师,景泰蓝陈灵慧、李泽欢老师,爱创科技教育团队讲师卢乐瑶老师走进育才实验学校,分别为三、四、五年级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技能实用、生动有趣的劳动课,三个年级的授课项目分别为麦杆画——熊猫形象麦秆画制作、景泰蓝——十二生肖杯垫制作和安锯乐创——创意时钟制作。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体验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

变废为宝,学做麦秆画

第一节课,袁桂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麦秆画的发展历史及制作过程。

麦秆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聂氏麦秆画,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家自明朝宣德年间从事麦秆画制作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利用优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独家工序设计制作“人物”“吉祥动物”“花鸟山水”等图案。从传统平贴技法发展出多层次粘贴、立体浮雕式粘贴及圆雕式粘贴等新技法,着力保持古香古色的韵味,挖掘象征吉祥、祝福的文化内涵,做工精细入微,富有情趣和神韵。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百余项。

第二节课,袁桂喜老师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熊猫”麦秆画。

课上,三(1)班的学生积极与袁桂喜老师及四位助教进行交流,碰到困难及时请教。老师们非常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并适时地给予帮助。

通过两节课的努力,同学们亲手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熊猫”麦秆画。

掐丝为骨,体验景泰蓝

陈灵慧和李泽欢老师走进四(1)班,为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手把手带领学生制作景泰蓝十二生肖图案的杯垫。

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欧亚,当时蒙古有一条军令“匠者不杀”,他们把有特殊技艺的俘虏工匠带回蒙古。于是,掐丝珐琅技艺在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后,最终形成了东方独有的皇家御用器具。

掐丝珐琅技艺自元代引入,到了明代,才是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帝在位虽不到八年,但他对珐琅器极为酷爱,让此项艺术品在宫廷盛行一时。此时的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传世器具较多。这一时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称掐丝珐琅,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铜胎嵌工艺在中国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品种,制作成本极为昂贵,又称为景泰蓝。

在课堂上,老师们先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掐丝、上色等制作工艺,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耐心指导学生们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展现景泰蓝制作技艺的魅力。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一丝不苟地按照老师们的示范,亲自动手体验了杯垫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忙碌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手工艺术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这一独特的劳动教育课,他们不仅学到了新的技能,更培养了创造力、专注力和耐心等重要素养,实现了美育和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通过这堂融洽愉快的劳动教育课,不仅学生们得到了大学教师的专业指导,两位老师也深刻感受到了心灵手巧的育才学子对手工艺术的喜爱。此次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内容,期待同学们未来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国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锯乐创,设计小时钟

来自爱创科技教育团队的卢乐瑶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制作小时钟的各个步骤,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五(1)班的学生们纷纷化身为“时钟设计师”。

第一步是设计表盘,在一块块平平无奇的木板上,同学们精心设计了美丽、可爱的图案,比如篮球、蛋仔派对、猫咪、龙等,同学们还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标上了精准的时钟刻度。

第二步是切割,同学们化身“小木匠”,通过一台台切割机,将木板切割成目标图案的形状。第三步是打磨,一块块木板经打磨后变得光滑、“有形”。第四步,同学们为表盘装上电池机芯盒,一节5号电池让同学们亲自设计的时钟“活”起来了。

最后,同学们使用胶水,将小木棒跟木板做成了支架,一个别出心裁的时钟就制作完成了。

老师~我可以将我自己做的时钟带回去送给我的姐姐吗?

老师~我要把它带回去放在我的书房!

老师~我居然可以做出一个时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同学们表示十分期待下一次的“实践”和“创作”。

育才实验学校倡导学中做、做中学,进一步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课程中得到成长!

来源: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实验学校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