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青苗四期·2024年度汇报作品高校交流展”作为“青苗四期”2024年度的成果汇报,也是本期培育的中期成果检阅。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基础上,本次展览突破常规的展览形式,以设置四个展区、策划三场展览延伸活动的方式,力求以新的呈现方式和开阔的视野提升展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凸显“青苗计划”作为一个美术人才培养引荐平台和美育展示平台,在培育青年艺术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次展览通过划分中国画Ⅰ、Ⅱ展区,油画展区及综合画种展区,多角度、立体的展示青苗们的创作成果和创作面貌,并借此联动高校,在与高校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与高校美育的双向赋能。“青年艺术发展”作为此次展览的核心议题仍有讨论的空间和探索的可能,为此,“青苗计划”课题组特别组织了一场题为“艺变”的专家研讨·交流活动,通过与各领域的专家老师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期在把握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发展现状的同时提出对策建议,延伸拓展对于“艺变”和“艺术破圈”的新理解。“艺变——专家研讨·交流活动”于2024年10月10日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福慧美术馆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陆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子川,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吴振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副主任吴一函,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广州画院专职画家赵红雨,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辉荣,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壁画工作室及岩彩画实验室主任颜景亮,广东国际艺术周创始人彭文斌,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新南方艺术》主编、青苗计划策划执行人方旭昌,资深媒体人、“艺术维C”创始人陈晓勤,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广东福慧美术馆馆长张仓健、作品《冬日送委》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韩绘勇联展》的全国青年报纸刊物好新闻好作品评选荣获特等奖得主段友生作为嘉宾。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展览典藏部主任刘晟担任活动主持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子川在开场致辞中谈到,与“青苗计划”长期以来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不仅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的一大途径,也是推进学院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青苗计划”的发展在给学院带来优质学术资源的同时,也助力着学院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影响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专家研讨·交流活动现场
以此次展览为切入点,与会嘉宾共同围绕“艺变”这一主题,对艺术“有界”与“无界”;多元艺术形式拓展的方式;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艺术创作与传播路径等议题进行探讨。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认为学画应从综合材料入手,“变”作为综合材料的重要特征,对激发想象力、快速进入创作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他以自身的实验水墨探索为例,在说明艺术边界问题的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要敢于尝试、突破定式,通过先进技术的赋能转化为艺术的丰盈。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子川从个人创作与高校美育两个层面回应道,艺术无论以何种方式、媒介呈现,观念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追求艺术思想性的同时,艺术的功能性同样需要兼顾,为此,他提出艺术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的探讨是未来艺术生产、传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陆京首先对此次展览给予了极大肯定,他认为,展览通过“走进校园”的形式实现了双向赋能,一方面为青苗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另一方面则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他以自身创作经验为例,认为艺术的边界需要不断地打破,从而才能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自我的独到见解和艺术之路也正是在知识的积累、叠加中产生、形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吴振全基于对美术馆与美育之间的意义探讨,谈到了跨学科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价值。他认为,在跨学科的视野中一切学科都能为创作带来启发,而这也要求我们将创作视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用“整体性”的眼光寻找创作发展的核心点。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通过对综合绘画与跨媒介艺术之间的关系讨论,引发关于综合绘画本质的思考,他借用“过番”一词,试论综合绘画出现及形成的原因。他表示,综合绘画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而变得界限模糊,进而难以形成一种“合力”,于是内部的种种“焦虑”随之而来。但可贵的是,艺术家与“材料”之间“原始”、“本能”、“亲近”的关系仍能在综合绘画中凸显,这便是当下探讨综合绘画对于当代艺术的特殊价值。
广东国际艺术周创始人彭文斌表示,综合绘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的是“去媒介化”的当代艺术未来发展方向。他用“艺”、“术”的概念来讨论艺术的“有界”与“无界”的问题,认为“艺”触及的是形而上层面,代表的是一种“无界”的状态,而“术”则关涉形式和技法,因而“有界”。在解决“术”的基础上,观念是支撑“艺”的重要逻辑,而每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则决定了观念是否能从量变到质变。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副主任吴一函指出,综合材料不是一个画种,而是一种创作形式。作为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综合材料体现着一定的创新性、多元性和时代性,在带给艺术家多种创作语言选择性的同时,也考验着艺术家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壁画工作室及岩彩画实验室主任颜景亮从艺术家创作方法论的角度,提出“通用型”和“应用型”两个概念。他认为,“通用型”的艺术创作属于思想、哲学、观念层面的范畴;而“应用型”的艺术创作则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限定性。因此,他认为在创作时,需要把握好“观念—材料”这一辩证关系,通过“材料”传递精神和观念。
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针对艺术创作的价值本身进行讨论,认为综合材料象征的是一种创新、探索的精神。材料作为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路径,在彰显自身特质的同时,也使艺术变得多元化。随着AI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将会有新的审美趋势和方向出现。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赵红雨首先讨论了综合材料与综合版画之间的关系,其次她结合个人的创作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她说道,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规律等层面是融汇贯通的的,因此提倡多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收自己需要的养分,为自己的创作增色。
资深媒体人、“艺术维C”创始人陈晓勤从创作和传播两方面进行探讨。她认为创作和传播环环紧扣,且具有双向意义。艺术家在关注创作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借助传播学、新闻学等跨学科的力量,完成“语图互文”关系的转化。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辉荣分享了他在创作“写意”绘画时所体会到的“化繁为简”的智慧,他认为创作无需纠结于艺术之间的界限问题,而是要将关注点放置在个人精神、情感的抒发和对万事万物的洞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广东福慧美术馆馆长张仓健从自身的创作思考出发,他表示每个艺术门类都是开放的体系,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鉴使作品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但要处理好观念与材料在作品中呈现的关系。他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探寻自我、观照社会和时代是作品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新南方艺术》主编、“青苗计划”策划执行人方旭昌首先向各位支持“青苗计划”的专家表示感谢,其次通过道出本次展览的意义与目的,呼吁当下的年轻艺术家要用当代年轻人的本色,在立足自我中探究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
正所谓“有变才有势”,相信本次展览在各位专家和青苗们的协力下形成了一个好的势头,期望青苗在保持良好势头的基础上,找到自身创作的平衡点和着力点,实现独特自我艺术面貌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