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态铁线保护,生态空间不断优化

2020-06-18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南山区产业规模快速增大,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成为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21世纪以来,南山区逐步开始探索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空间,通过划定受保护地区范围,加强生态保护,在维护全区生态功能的同时,较好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率先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1992年,南山区率先在全国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提出“调、监、转、腾”西丽水库保护四大措施,通过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实行污染源最严格监管实现水库与污染源的“软隔离”,通过转变入库支流流向、清除水源保护区违法建筑实现污染源“硬隔离”,探索出了一条“让保护更严格、让发展更充分”的新路子,持续发力保护“深圳水缸”-西丽水库。

二是率先探索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2005年,根据全市统一安排部署,南山区探索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目前,全区共70.02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对生态空间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是探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6年,南山区在基本控制线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及成果,从维护南山区自然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识别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国家级湿地公园(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水源一级保护区、郊野公园等25.5km2土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形成了符合南山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四是建设国家级保护区。早在1984年,建成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全面保护岛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在1988年晋升为国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同时,认真谋划建设华侨城湿地公园,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成为了国际候鸟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每年有数万只候鸟南迁北徙在此停留。

目前,全区70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了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等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逐年增加,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逐年提升,国家二级保护兽类猕猴恢复至900多只,中华白海豚重现蛇口海域。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