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赤湾获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之一

2017-02-26 来源:深圳南山网

 

链接:

“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名单

深圳南头•赤湾丝路历史文化古迹:

赤湾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就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唐代和宋代设有军队建制,明朝设有抗倭报警作用的赤湾烟墩,还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驿站。康熙年间,为防范外敌入侵,新安县军民陆续奉旨建设赤湾左、右炮台等二十一座,所设炮台均属设于南头新安营管辖。1982 年,宋少帝陵在赤湾被发现,这也是广东地区目前被发现的唯一一处皇帝的陵寝。

南山天后庙、宋少帝陵、赤湾烟墩都是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赤湾天后宫创建远溯宋代,明永乐初年,郑和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南山拟以此为特色,打造赤湾海上丝绸之路文博圈。

目前,南山正全力建设滨海中心城区,蛇口设立为自贸片区,正建设大型邮轮母港,赤湾海上丝绸之路文博圈的建设不仅是一条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带,也是一本了解深圳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还是从古海上丝绸之路迈向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起点。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锦纶会馆、粤海关博物馆、广州邮政博览馆、沙面):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广州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清朝,在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的80多年里,黄埔古港迅速发展,这里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报关后由中国的领航员带商船入港,办理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000多艘。

汕头樟林古港:

曾经是不少先侨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的起航地。据史料记载,樟林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后逐渐兴盛。乾嘉年间发展成潮州最大的贸易港口,被誉为粤东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汇之墟。樟林港的商贸活动和移民直接促成了樟林与外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文化交流。现在,樟林古港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潮籍侨胞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光考察。

梅州松口古镇:

松口古镇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明清及民国时期,客家民系从粤闽赣周边客家大本营向世界各地迁徙过程中,由于松口是从水路经汕头出南洋的必经之道,成为客家人南渡越洋出海的始发地和中转站,成为中国客家人移民海外开拓的“印度洋第一站”。

湛江徐闻古港:

徐闻港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以徐闻港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是中西海上交通史上记载最早、最详细、最完整,也是最长的由汉朝官方经营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它首次记载船队所携带的主要交易物为丝织品(杂缯),正式翻开了中西方国与国之间海上交流史的第一页。

茂名滨海新区海丝遗迹:

1500年前冼夫人从现茂名滨海新区乘船去海南岛。茂名自古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孙中山当年在《建国方略》规划可容巨船的地方,就是在茂名博贺,这里是我国距离南海油气田和马六甲水道最近的港口之一。早在南朝时期,博贺就开辟了海上航行,与广州和海外来往通商。1518年广州“市舶司”迁至电白区博贺港。

清远浈阳峡:

北江不但有交汇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意义,还具有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沟通内陆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意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强大通道。而位于北江中游的浈阳峡文化带,则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悠久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枢纽和关键的节点。

潮州宋代笔架山窑:

位于潮州城东,三峰并峙,状如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三阳志》记载:“郡以东,其地曰白窑瓷。”北宋时期,这里代表着岭南最高的陶瓷工艺水平。一批批潮州陶瓷从这里烧制成品,被送上货船,漂洋过海,远销国外,这一盛景可在笔架山8号古窑出土的数百件瓷器和窑具略窥一斑。

揭阳惠来沿海海丝遗迹:

惠来沿海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现存古代“海丝”遗迹众多,有保存完好的靖海古城、神泉港、广利王庙、靖海海关、石碑山灯塔等见证“海丝”历史的文物古迹。据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靖海为东南屏藩,神泉为南海门户”。相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船只途经此地,曾在神泉港建仓库储备物资。

 

 

编辑:姚家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