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海底“种树”的人(图片)

2017-03-14 来源:晶报

种的是珊瑚,更是人心

对珊瑚礁进行集中清点后,志愿者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珊瑚被当地渔民废弃的渔网和垃圾严重破坏了。

“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遏止人类对于珊瑚礁的破坏,我们种再多的珊瑚也没有用。”夏嘉祥和他的同伴们突然意识到,他们还有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那就是改变人心,唤起人们对大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经过了解,当地渔民并不了解“潜爱大鹏”的工作,有些渔民甚至对“潜爱大鹏”所在的保育站持非常反对的态度。在了解了渔民的想法后,“潜爱大鹏”开始将当地渔民也视作“保育工作”的一环,邀请他们也参与进来。“去别人家打扫卫生、帮忙做家务也得和主人打声招呼吧。”夏嘉祥举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

后来,“潜爱大鹏”的志愿者们深入渔村,和当地的渔民详细介绍了公益项目的具体内容,并同渔民们达成一致,将保育站搬到另外一个位置,减少对渔村造成的不便。当地渔民对“潜爱大鹏”的接纳度也高多了。在和渔民们沟通的时候,志愿者们惊奇地发现,生于斯长于斯的渔民们自有一套和海洋共处时世代相传下来的经验。比方说,如果在海边磕破皮肤受伤了,渔民们会有这样一个立刻处理伤口的方式:一个猛子扎到海底打捞上来一条海参,挤出它的内脏涂抹在伤口上,这种高黏性的高蛋白可以很好地保护伤口,一个多星期后它会自动掉落。

知道渔民们有和海洋相处的这些独特经验之后,志愿者们邀请渔民也加入到这个公益组织中进来,在海边开展课程为市民讲解深圳海域的知识。他们希望,深圳的下一代能知道这些曾发生在自己城市的故事。

2015年底,志愿者们意识到,原先采用的钢筋水泥种珊瑚的方式,可能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相比于只人工栽种珊瑚,人类更应该给大自然一个机会,让珊瑚礁自己去慢慢恢复。从2015年开始,“潜爱大鹏”组织将宣传口号改成“种珊瑚,种人心”。

2016年,“潜爱大鹏”组织和一个渔村协商,在其海域范围内使用投放界标划出一个区域来试验。在此区域内,渔船可以自由进入,但在此珊瑚礁区域禁止撒网和抛锚。为了配合观光渔船的停泊,大鹏新区政府在海上建立了一个固定抛锚区,渔船只需把绳索系在缆桩上面即可停留,这一举措也大大方便了渔民的作业。一段时间后,见实验效果不错,“潜爱大鹏”也正式建立第一个海上珊瑚保育区。

一起做,才能保护海洋

3月12日,有渔民在深圳东部海域发现了一头被渔网缠绕的抹香鲸。渔民们没有私自捕捞这头可怜的鲸鱼,而是迅速通知了当地渔政。经过和渔政沟通,“潜爱大鹏”的志愿者到达现场拯救鲸鱼。“该怎么去对待大海,这种意识在慢慢觉醒。”夏嘉祥认为这次的援救是保护珊瑚礁之路上的一次意外之喜。

冬天是海底藻类的爆发季节,有种足球大小的囊藻会包裹在珊瑚礁上,妨碍珊瑚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能量补充。四五月份是珊瑚集中产卵受精的季节,如果在此之前的冬季未补充足够的能量,则可能影响到珊瑚繁殖的质量。所以在冬季时,需要有能够在寒冷温度中工作的潜水员清除珊瑚上的囊藻。

为了鼓励更多的潜水爱好者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中心针对潜水爱好者开设了“干衣课程”,免费向潜水爱好者开课。完成此课程后,潜水爱好者们多掌握了一项技能,可以到南极、北极等寒冷水域潜水观光。学习此课程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课程结束后,充当义工参加10次公益活动的水下作业,一起拯救珊瑚礁。而本次抹香鲸搁浅于深圳海域,由于天气寒冷,只有学习过“干衣课程”的专业潜水员才能下到水中除去渔网。

随着海洋生物回游季节的到来,深圳海域还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到底应该怎么样对待濒危海洋生命,是“潜爱大鹏”和社会各界都面临的问题。“大家一起来做,才能够把我们的海洋保护下来,我们单独一个机构是不够的。”夏嘉祥说。

 

编辑:林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