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学家培育的这款新水稻打通了南北派 2019年开挂上市

2017-03-23 来源:深圳商报

 

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右)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所长钱前在进行田间实验时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款新水稻打通了南北派

深圳科学家领衔参与的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历时16年结硕果,登上《自然》杂志

利用基因技术设计育种,产生融合南北水稻优势的新品种,最快2019年上市

深圳新闻网讯 一项历时16年的科研“深耕”终结硕果。3月20日,由深圳科学家团队领衔参与的“高产优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成果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发表,这是我国育种技术研究首登世界著名学术期刊。

据悉,这项研究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中国农科院水稻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完成。该成果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基因技术对水稻进行分子标记设计育种,从而产生融合南方籼稻“高产”与北方粳稻“高质”的新品种。

水稻也分南派和北派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多样,人文各异,不仅各路武功有南北派之分,连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也有南北之分。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所长钱前告诉记者,水稻目前是中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已在中国土地上种植了上万年。由于经年累月南北环境和气温的差异,导致出现了南方以籼稻为主,北方以粳稻为主的区别。

从外观上来看,籼稻米粒长而细;粳稻短而粗,人们常说的“东北米”就属于粳稻。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口感与产量上,粳稻软糯,香气大,但产量低。“一般来说,籼稻产量是粳稻的1.5倍。”钱前说。

为了提升稻米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过去人们一直通过杂交技术来改良水稻品种,依靠肉眼来识别筛选,过程漫长。而在上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发现通过基因组测序,能够找出不同的共显性分子标记不同品种水稻的特征。钱前是国内最早将基因组标记引入水稻育种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与钱前合作开展水稻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研究时,就提出要从籼粳稻品质差异入手,寻找决定品质好坏的差异基因和调控基因,进而形成品质相关的分子标记,并结合产量性状的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

这项研究从实验室理论到田间实验用了5年时间。2002年,科研团队正式在田间启动分子标记育种研究。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