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坚守,铸就时代工匠

2017-04-05 来源:深圳商报

勇于创新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35年的坚守,陆建新带领着团队攻克了多项建筑技术难题,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陆建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靠的就是创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一个企业离不开技术创新,这是企业生存立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解决的通常是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技术创新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很可观,我们叫做‘技术创效’。”

为何陆建新能攻克如此多的技术难题?陆建新告诉记者,坚守一线是关键,“只有去到一线,才能真正了解一线遇到的难题是什么。”陆建新介绍,除了测量,他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陆建新自信地说,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设备,他都弄得非常清楚。

虽然陆建新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但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中遇到的难题却让他印象深刻。“解决了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的难题,现阶段超高层建筑也就没什么难题再能难到我了。”陆建新说。

据与陆建新一起工作的同事介绍,原来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塔吊工作时在几百米的高空要吊起重一百吨的构件,只要有一点点闪失就会造成灾难。这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内工程应用中极其少见且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模拟安装工况,利用模型仿真计算方法,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一套自主研发设计的优良支承系统终于成功了。

可是,模型归模型,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强度不足的问题。当时,距塔吊首次爬升时间已经不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修改,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施工进度,并造成1000多人窝工。陆建新整整一个月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有时半夜都会突然惊醒,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沟通解决方案,直到发现是销轴直径偏小1-3毫米导致连接间隙较大的症结所在并成功解决。

支承架的安装问题终于解决了,拆卸时间太长又成了新的难题。陆建新凭借几十年的经验想出了一个办法:支承架不用卸到地面,而是把最底下的支撑架用钢丝绳悬挂在最上面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这样既节省了地面堆场,又减少了塔吊用于拆卸支撑架的时间,提升了塔吊有效使用率。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陆建新坚持大胆尝试,谨慎求证,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实践证明,每次支承架的周转拆卸都节省3至4天时间,整个工程下来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这一个技术革新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获得成功后,陆建新首先想到的是予以推广。据悉,高达597米的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就采用了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2014年1月,支承架悬挂拆卸技术经业内7位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陆建新还带领团队创造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新纪录。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