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村,位于深圳南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与深圳大学,华侨城同一纬度一字排开,并且与深圳地铁一号线相连,与前海新区一路(月亮湾大道)相隔,交通便利,租金相对较低,是深漂族和高校毕业生最爱的落脚地之一。电影院、人人乐、菜市场应有尽有,不远处还有天虹商场,离荷兰花卉小镇也不算远,周边配套设施相当齐全,生活气息亦十分浓郁。大新村目前正分为南北两区旧改中,可以想象,推倒重建之后,高楼大厦将拔地而起。时代变迁步伐下,具有800年历史的大新村正在消失中。
旧改中的大新南区
这里的生活气息依旧相当浓郁
因为临近前海的优势,大新村也算是与地铁无缝接驳——地铁站大新村D出口不足百米处即是大新休闲广场。
南区整体上更新更整洁,建筑都是这几年才兴建起来。因此,南区的出租屋价格比北区高一半以上。
一名农民中介表示,北区的单间是每月1000,南区是1600元。虽然性质同属于农民房,但是干净、采光更优良、离地铁口更近。
每一年的毕业季,半数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会选择落脚在城中村,对他们来说,深大附近的桂庙村、桃园村、大新村都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由于靠近深圳西站火车站,大新村也是许多深漂族提着行李箱来到深圳的首选落脚地。
在这里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大新村的西门入口处,每天都会看见几只可爱的小猫咪站在路口的巷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经过的路人。
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昏暗的屋檐下,用干稻草编织着扫帚,动作娴熟。
在一些大城市已经看不到编织的扫帚,除了在马路上依稀看到清道夫在使用,它不可避免地将成为又一个被历史淘汰的老家什。
每一个城中村惯有的另一门手艺:打麻将。洗牌,麻牌,抓牌,糊!一连串搓麻将的声音不时传入耳边,响遍街头巷尾。
居家过日子,衣食住行,衣总是放在首位。在过去,老人们逢年过节就会到布坊买布料,再到裁缝店量身定做新衣裳,如今在网购服装盛行的时代,城中村仍能惊喜地看到一些时代变迁下的活计和传统的手工艺人。
、
住在城中村里,你总能看见简陋的菜市场,在这里可以买到比超市便宜的新鲜果蔬。
离菜市场不远处,简陋的座椅和几件电器,组成了一个露天的厨房,一到夜晚便充满了人间烟火。
密密麻麻的天线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头顶上,是每个城中村的共同景色。
在城中村的巷子里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慈祥的老奶奶笑着说这是小孙儿的宠物。
从前这里的巷子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如今是剩下残败的拱门,偶尔还会在巷子里意外地看见锁起来的废井。
迁拆中的大新村,为了保持整洁,随处可见正在忙碌打扫的环卫工人。
人群的搬迁,带动了搬家工人和垃圾收购站的生意。
巷子里不知名的庙,不时还会有人在这里烧香供奉。
有人说人去楼空。如今楼确实空了,却留下一个锁上的铁门。
走在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若不是偶尔看见角落里被遗弃的家私,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即将要被拆除的地方。
如今桌球场的生意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几个老人家坐在档口喝茶闲话家常。人散去后,顽皮的猫便霸占上椅子。
等到天色渐渐暗下去,人们收起了麻将桌,街口卖菜的贩子开始出来摆摊,巷子里不时能闻到一股股饭菜香。
放学的钟声响起,小学生们吵吵闹闹地从华府小学里奔涌出来,结束了大新村又一个安静慵懒的下午。
小学生们骑着共享单车停在村口,聚在一起聊聊今天发生的趣事或者聊聊今天的功课应该怎么做。
卖可口小吃的摊位络绎不断地推着车子停在街头巷尾,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阵阵让人嘴馋的食物香气。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虽然遍地都是发廊,但许多剃头匠还在坚持出摊,坚守他们的传统手艺,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
在大新村的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路口的地图,虽然不算完善但可以在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什么古老建筑,上面显示着大新村里面有一个大王庙,然而在转遍了街头巷尾始终没有看到庙的身影,导航指示的位置只能看到几间出租的瓦房。
对于独居的年轻人来说,各地小吃在城中村汇聚,未必地道美味,但胜在价格便宜,大部分店铺都会通宵经营,是下班宵夜的好去处。
旧改中的大新北区
残砖破瓦中寻找属于这里的回忆
“外地来深圳、南山上班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没地方住,大新村离市中心区又比较近,所以就有人来这边租房了。”
据住在大新村北的人口诉,大新村的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大新村大片的土地上建起了工厂、职工宿舍。在他的印象中,大新村不管是南部还是北部片区,真正的变化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新村不少村民家都盖起了平房或者两层的楼房,租房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村民都把房子接成了三层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不少村民在原房子的基础上又加盖了几层。
大新村里总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地道美食,也有一些店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开的,为周边学校的学生和租客提供便捷的外卖服务。
大新小学原名蚝民小学,创办于1968年10月,以大新村郑氏祠堂为校舍,内设5个教学班,学生50多名,教师3名,隶属南头公社管理。1991年,学校迁至现址,地处南山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安居、商业的中心地带。
位于大新地铁站D出口对面马路的天后庙,庙口虽小但庙内却十分干净整洁,香火万盛。
在大新新村不时可以看见旧货买卖的商铺。一些为了节省家私支出的年轻人会选择购买二手家具,而真正带动旧货买卖生意的是大新新村周边一些正在拆迁的城中村。
位于大新北区,拆迁中的涌下村,每一条小巷都有他们独特的名字。如今巷子里拉满了拆迁的横幅,抚摸斑驳的老墙,漫步在交错的老巷,又一道风景即将被人们遗忘。
位于南头涌下村升平里18号郑氏宗祠,建筑物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廊、两天井的宗祠结构,创建于明代,进深32米,面宽11.2米,座东向西,保留有石刻、木雕、壁画、灰塑等文物。
1925年保安县农民协会,1926年第一届中共宝安县委于关口郑氏大宗祠成立,为提高农民军的思想巨物和战斗力,于此成立农民自卫军模范队,作为培训大本营,成为我市大革命时期重要的旧址之一。
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如今年轻人已经很少进宗祠里上香了,到是村里的老人喜欢聚在这里聊天。随着上一辈的逐渐离世,传统也将远去。
目前,大新村被已有部分房子签了拆迁协议,走在村子里也会看到许多已拆迁的废墟,同时也充满安全隐患。
如今大部分住宿都成了空宅,一些废墟也成了流浪猫的栖息之地。这天巷子里正好下雨,遇见了两只可爱的大胖橘猫不知所措地在雨中来回奔走寻找庇护的地方。
在最近一次寻访的大新村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正在巷子里喂养流浪猫的大姐。她说:“这些猫不是我养的,这里拆了,很多猫都是被遗弃的,我只是想做点善事给它们点吃的。”
除了带饭菜,这个来自潮汕的大姐还自己掏钱给流浪猫们买猫粮,每天都会走访大街小巷里给流浪猫们喂食。
在北区,多数是建于上世纪末的农民房,建筑较为密集且陈旧,外立墙面与现今深圳多数城中村无异。这种房子目前租金为单间1000元,一房一厅1500元左右。
如今的大新村依然保持着30年前的老样子,只是街道变窄,村内遍布握手楼,村容村貌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大新村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村,村里有郑氏宗祠,有玄武古庙,有汪刘二公祠,这些都是历史文物。
郑氏宗祠是目前保护比较完善的文物建筑,而玄武古庙和汪刘二公祠则相对比较破旧一点。(但由于大新村正在拆迁中,部分地区存在安全隐患,在几次寻访的过程中并未找到玄武古庙和汪刘二公宗祠。)
原庙创自宋代,原祀玄帝,后增祀文帝、圣母,又称“三圣宫”,明代新安县首任知县吴大训改建为风神雨雷山川坛,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建三圣宫,奉祀译玄武帝、文帝和天后圣母。2003年,南山区政府公布关口玄武古庙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记载:汪刘二公祠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关口正街玄武古庙东侧。
南头人十分拥戴汪鋐,不仅因为他抗葡卫国,还因为他心系民众。据说,当时南头大旱,汪鋐为民祷雨,恰值天降甘霖,其德望益高。汪鋐离开南头时,南头乡亲像为其建生祠,汪鋐不允。
汪鋐进京为官,南头乡亲又开始合议立生祠之事,于是将旧废乡校维修为“都宪汪公遗爱祠”。至万历元年,分东莞立新安县,知县吴大训重修并易名为“汪刘二公祠”。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纪念在屯门海战中抗击葡萄牙入侵有功的广东刑按察使汪鋐及创建新安县有功的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而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该祠前殿为日寇拆毁,现仅存后殿、前殿基础及残壁。1988年七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去楼空的村子,能留下的只有照片的记录,而这里曾经住过什么样的人,这个曾经充满回忆的地方,最终都会像每一个正在拆迁的城中村一样,随着拆落的砖瓦一起化为灰烬。
改建后的大新北村,将拥有集零售、餐饮、娱乐、文体、休闲于一体的超大型购物中心和新型现代化高尚居住社区,新大新村北将成为南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商圈,成为与前海形象相适应的新型现代化高尚商业、商务和居住社区,一个城市综合体即将诞生。
梦想伴着脏乱差
“深”活曾从这里启航
对于不少生活和工作在深圳、南山的人来说,提起大新村这个名字,相信并不陌生,不少来深圳南山打拼的市民,人生轨迹或多或少都曾与它有过交集。与一些住宅小区相比,作为城中村的大新,居住条件虽然简陋,但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不少深圳追梦人的第一站,也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和梦想。
此次拆迁的大新村北地处南山区中心繁华地段,东临南新路,西接前海路,北靠南头街,南邻桃园路,地处南山乃至深圳的中心位置,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
大新村的旧改方案,早在2006年已立项,开发商的更迭决定了旧改推行的进度。现负责南区的开发商是卓越,北区是恒大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