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圳打造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

2017-05-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城市精神与城市凝聚力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灵魂支柱作用。城市精神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避免城市同质化,树立文化独特性;二是消解城市陌生化,激发城市认同感。

全球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但也造成了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更加突出。据统计,早在2005年,中国的661个大中小城市就有183个城市宣布要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中心商务区和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硬件建设的“标配”,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现象愈演愈烈,富有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拆除,代之以千篇一律、毫无城市特色的建筑。这种同质化也影响到对城市精神的提炼上。据媒体报道,2000年前后,27个省市发布的“城市精神”中,有多个词语高频率重复出现,有的甚至超过10次,表达空洞泛化现象严重。

城市化不但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也影响着心理空间。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逐渐解体,村落式的熟人社会正被基于私密、理性、陌生人共存的城市生活方式取代。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与生活城市的心理距离。由于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人与城市之间也是陌生的,“陌生化”成了城市通病。

“同质化”和“陌生化”现象的背后是城市精神的缺失。城市形象趋同化是由于城市治理者缺乏对城市精神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思考,城市精神提炼的同质化则是一种伪“城市精神”的产物。真正的城市精神应从城市的文脉中来,绝非凭空构想。

近年来,深圳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大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深圳十大观念”评选,到“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评选,数以千万计的市民自发参与活动,最后达成社会共识。于是,深圳城市精神体现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来了,就是深圳人”等一个个影响城市发展的观念中,也体现在“莲花山邓小平塑像”“深圳义工”“华为”“腾讯”等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上。这些“观念”和“名片”具有鲜明的深圳特色,得到社会高度认同,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同质化”和“陌生化”问题。

尽管如此,深圳在城市人文内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与先进城市比还有差距,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利用等。为改进不足,《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等多个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城市的“精、气、神”,丰富城市人文内涵,让市民更自豪,让城市更有凝聚力。

2 文化品牌与城市吸引力

“品牌”本是营销学概念,是指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优秀的品牌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价值。福布斯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美国苹果公司排名首位,品牌价值高达1541亿美元。

城市文化品牌是将营销学的“品牌”概念引入城市文化建设的产物。像企业通过商业品牌获得市场溢价和增值一样,城市也可以通过“文化品牌”建设获得城市形象上的溢价和增值。

以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为例,这座城市人口180多万,GDP总量在世界城市中排名30位以外,但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巨大,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靠的就是众多的文化品牌。例如,米兰时装周被认为是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的“晴雨表”;AC米兰和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都是世界顶级足球豪门;米兰著名的斯卡拉大剧院代表着世界歌剧艺术的最高峰,有“歌剧麦加”之称;米兰还是世界著名艺术之都,拥有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着诸多世界巨匠名作和珍贵文物。如此集中的文化品牌形成了巨大增值效应,使米兰成为全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

深圳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力度不够。文博会、高交会、读书月、创意12月等品牌文化活动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增值效应,但文化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与城市的经济地位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补齐短板,深圳提出“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创新城市形象标识”的目标,努力构建一批既有“中国味”又有“世界范”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作一批能在国家和国际级平台亮相的优秀作品;打造一流的文艺院团,建设一流体育竞技队伍,举办国家级、国际性顶级赛事,建立“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通过“文化品牌”建设为深圳这个以“经济”闻名的城市贴上鲜亮的“文化”标签,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吸引力。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