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股票有关的深圳记忆:有的人因炒股成了深圳人

2017-05-22 来源:晶报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就在这座大厦15楼诞生。

 

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摄影者:刘廷芳

  

1992年深圳特区新股认购,市民抢购股民证排起了长队。(资料图)

  

原标题:那些与股票有关的深圳记忆

深圳新闻网讯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在股市里赚过,就不能算深圳人;也有人说,如果你没有在股市里被套过,你也不能算深圳人。这两句话哪一句更贴近现实?自可见仁见智。但是,深圳与股市的不解之缘却无可争议。深圳,用敢闯敢试的实践证明了证券、股市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市的悲喜剧,也早已成为深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91年5月15日,深圳市政府正式颁发《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股票市场管理规章,当年6月15日起实施。它标志着作为我国证券市场试点的深圳股市迎来了由直接行政管理向依法间接管理的重要转折。

26年来,股市里的冷与热,让无数深圳人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们承销了深圳发展银行发行的股票,1988年4月11日又与深发展签订协议,将深发展股票挂牌买卖,成为深圳股票柜台交易的先驱。

据当时证券公司老员工回忆,彼时为了推销深发展股票,特区证券公司全员出动,同深发展的员工一起走街串巷,上门宣传,甚至开着大喇叭敞篷车摊派推销。有的员工被摊派到任务时,对方说没有钱买,他们就先把股票给人家,待发工资时再扣款。有的人在推销中遭到白眼,甚至被轰出门,“当时深圳的人甚至全国的人,都不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都不敢买,况且当时人均工资也就六七百元一个月。所以,摊派推销股票也成了一种手段。”

此后,特区证券经过变身巨田证券直至最后被银河证券收购,如今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但深圳证券市场在经过20多年的历练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09年,深圳券商数量已达18家,而北京为17家,上海为14家,区域券商数量更是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有的人,因为炒股成了深圳人

有句老话:来了就是深圳人。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是,当年有些人为了炒股而来,来了就成了深圳人。

1992年8月7日,深交所发布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发售公告,宣布该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

到了8月初,150万来自内地各个省份的人涌入深圳买认购证。由此引发了载入中国证券史册的“8·10”事件。当年从湖南来深圳买认购证的老股民老蔡就是其中一员。

老蔡今年近50岁了,他告诉记者,1992年8月初,在湖南衡阳一所中学当老师的他,听到消息,就趁着暑假揣着全部身家3000多元来到深圳。那时,老蔡买到了一张深南光的抽签表,在扣去1500元的认购成本之后,他赚了2000多元,那可是他在衡阳当老师一年的收入。虽然那次买认购证的经历,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但是财富的吸引力毕竟是巨大的。于是老蔡决定,不回衡阳了,留在深圳继续炒股。

1993年的深圳股市愈发火热,老蔡至今还得,那年他从股市里赚到最丰厚的一桶金——以30.7的价格把960股深宝安抛了,净赚大约23000元,那可是24年前。

这一晃,老蔡已从一个毛头小子长成了有妻儿的中年人,这么多年来,他炒股赔过也赚过,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得完的。如今,老蔡说,他只拿很少的钱炒着玩玩,“现在股市不像过去那么好赚钱了,还是做实业扎实点。”

深交所诞生:先“生孩子”后拿“准生证”

说到深圳不能不提股市,说到股市就离不开深交所。众所周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事实上从运营角度看,深交所才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是深交所的筹备人之一王喜义曾经对媒体透露的历史细节。

1962年毕业于东北财大的王喜义,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27年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下深圳,任央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后又任行长,兼任过深圳市证券领导小组副组长,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王喜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了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着手进行证券交易所的各项筹建工作。1989年9月8日,深圳市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及央行深圳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了《关于筹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报告》,1989年11月15日得到总行批复。

据媒体报道,1990年11月30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来到深交所筹备小组询问开业准备工作,当听到筹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李灏果断决定马上开业运营。12月1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入运作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终于诞生了!17天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经批准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国出现了深沪两大股市并肩而立、相互呼应的格局。

1991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深交所正式开业,深交所诞生7个月后拿到了出生证。

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革开放是要建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金融市场的配合。证券市场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给企业注入了极大活力。深圳的金融业也因此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首批股票:深发展成股市风向标

在中国股民总数过亿、上市公司逾千家、股票市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今天,有谁想到,国内的股票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当时的深圳大规模建设全面展开,急需筹集大量资金。1986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根据规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有的还向社会公众发行了股票。1987年5月,市政府决定由央行深圳分行批准深圳发展银行首次以公募方式,采取自由认购办法,向社会公开发行39.65万股,每股面额20元,筹集资金793万元作为股本金。1988年4月,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拉开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

王喜义曾向媒体表示,当初选择深发展作为第一只股票来发行,主要基于深发展是由深圳几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股权结构比较明晰,实施股份改造比较简单。但是,最初在向央行上报深发展的发行方案后,方案却被总行否决了。王喜义并不泄气,他建议总行派人来深圳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总行最终同意深发展作为深圳第一只股票发行。在此后十多年里,深发展一直是深市龙头股的代表,很多老股民炒股时,都把深发展的走势当成股市的风向标。

之后,万科、金田、石化、宝安、物业、华发、中厨等原属国营企业都对社会公众发行了股票。这些企业融资上市后,获得极大发展动力,同时,上市后企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这种约束促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努力提升业绩,深圳也由此产生了像万科、招行、平安这样优秀的世界级现代企业。

第一家券商:员工上门推销股票

在深圳中心区和蔡屋围金融街,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提起这些金融机构,人们的语气也都是充满了羡慕。白领、高收入成了证券公司的代名词。然而,深圳最初的几家证券公司可没有这么风光。

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1987年11月14日,特区证券公司由央行深圳分行独资兴办改组为10家金融机构出资组建的股份制证券公司,1987年他

统筹:晶报记者 马骥远

采写:晶报记者 戴霖硕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