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股票有关的深圳记忆:有的人因炒股成了深圳人

2017-05-22 来源:晶报

有的人,因为炒股成了深圳人

有句老话:来了就是深圳人。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是,当年有些人为了炒股而来,来了就成了深圳人。

1992年8月7日,深交所发布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发售公告,宣布该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

到了8月初,150万来自内地各个省份的人涌入深圳买认购证。由此引发了载入中国证券史册的“8·10”事件。当年从湖南来深圳买认购证的老股民老蔡就是其中一员。

老蔡今年近50岁了,他告诉记者,1992年8月初,在湖南衡阳一所中学当老师的他,听到消息,就趁着暑假揣着全部身家3000多元来到深圳。那时,老蔡买到了一张深南光的抽签表,在扣去1500元的认购成本之后,他赚了2000多元,那可是他在衡阳当老师一年的收入。虽然那次买认购证的经历,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但是财富的吸引力毕竟是巨大的。于是老蔡决定,不回衡阳了,留在深圳继续炒股。

1993年的深圳股市愈发火热,老蔡至今还得,那年他从股市里赚到最丰厚的一桶金——以30.7的价格把960股深宝安抛了,净赚大约23000元,那可是24年前。

这一晃,老蔡已从一个毛头小子长成了有妻儿的中年人,这么多年来,他炒股赔过也赚过,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得完的。如今,老蔡说,他只拿很少的钱炒着玩玩,“现在股市不像过去那么好赚钱了,还是做实业扎实点。”

深交所诞生:先“生孩子”后拿“准生证”

说到深圳不能不提股市,说到股市就离不开深交所。众所周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事实上从运营角度看,深交所才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是深交所的筹备人之一王喜义曾经对媒体透露的历史细节。

1962年毕业于东北财大的王喜义,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27年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下深圳,任央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后又任行长,兼任过深圳市证券领导小组副组长,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王喜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了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着手进行证券交易所的各项筹建工作。1989年9月8日,深圳市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及央行深圳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了《关于筹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报告》,1989年11月15日得到总行批复。

据媒体报道,1990年11月30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来到深交所筹备小组询问开业准备工作,当听到筹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李灏果断决定马上开业运营。12月1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入运作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终于诞生了!17天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经批准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国出现了深沪两大股市并肩而立、相互呼应的格局。

1991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深交所正式开业,深交所诞生7个月后拿到了出生证。

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革开放是要建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金融市场的配合。证券市场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给企业注入了极大活力。深圳的金融业也因此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