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出炉!南山8个一等奖数量全省居首!

2019-07-29 来源:创新南山

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基础教育类)成果奖

评选活动中

南山区12个项目参评

共有8个项目荣获一等奖

1个项目荣获二等奖

这是南山区历年来

在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

取得的最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

本次全市获评一等奖以上的共32个项目

南山就占了四分之一

位列全省区(县)级之首

南山今年斩获多项大奖

与南山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科研发展路径

多举措提升教育科研品质

鼓励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直以来,南山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南山区教育局以课题促发展,以科研助成长,不断提升教育科研品质,打造世界一流教育。

日前,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在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上指出,南山教育要立足南山、对标世界,建设一流区域教科院,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的“时代之问”,努力写好南山教育的“奋进之笔”,成就人民满意的“得意之作”,开创南山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深化课改特色发展

南山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围绕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这一中心环节,南山出台了多项文件,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推进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打造高质量课堂,减轻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全区召开“高质量课堂现场会”,进行“712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全面加强学科质量标准研究。为学校特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南山制定出台《7+1特色教育方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统筹规划挖掘孵化

南山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全区范围内的统筹规划与制度保障,每两年组织开展“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评审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科研创新、教育管理创新等三个类别,鼓励全区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并评选出的优秀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培育。对培育项目全过程跟踪与管理机制,变“坐着等”为“走上门”,主动到学校调研,挖掘、孵化学校科研成果。

精准指导强化特色

为了提升南山的科研品质,南山区教育局制定了“加强培育,公正遴选,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对重点项目、特色项目进行精准指导,强化特色。对前期发掘的成果加强过程指导,强化整合培育和实践检验;外请专家,通过审阅材料、实地考察严格评审拟申报成果;邀请区内外专家对拟申报成果进行一对一辅导,加强成果梳理、总结和凝练。

此次获奖项目内容多元,百花齐放,

涵盖了区域创新发展、教师发展、

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

此外

南山教育还在深圳市科研基地学校评选、

省、市规划课题评审立项上

常居全市榜首

充分彰显了南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

少年创新院

区域创新教育的核心引擎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4年,南山教育局与共青团南山区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合成立南山“少年创新院”。南山少年创新院在区总体层面制定策略,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创新教育。要求学校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拓展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四点半课程、博物馆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发创新教育课程。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功能定位、育人目标,重点内容,各中小学依据办学理念和学段特点逐步推进创新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和创新课程,学生实践项目和教师培训项目,各级创新竞赛等,重点打造“六个一”工程:包括100个创新实验室、100个科技创新教育项目、100门科技创新课程、100个科技创新课题、100位科技创新教育导师、100名南山少年创新院小院士。

让成长从传统走向未来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

鼎太小学有效利用特区鲜活、丰富的移民文化带来的课程资源,弥补深圳年轻、多元、开放的文化冲击,坚持十三年的研究,把皮影戏、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景泰蓝、烙画等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中,研制非遗校本课程目标体系;建设非遗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将非遗元素、社会技能、核心素养诸多方面巧妙融合,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统整学习,建构立体型非遗课程;开发多维多元的非遗校本课程评价体系。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课程,系统化、常态化的课程实施,更带动形成了学校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

课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先后接待了国内19个省市的领导和同行5000多人前来参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景俊海来校调研时说: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你们走在了前面。教育部基教二司郑富芝司长赞誉鼎太小学的课程领跑全国。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未来学校教育大会、南山区校本课程现场会,与课程相关的教师课题有5项、学生课题43项,区级名师工作室一个。2013年开发非遗校本教材1.0版7门,2018年开发的2.0版校本教材11门。

多元·网络·自主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银艳琳

南山区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目标,以“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为理念,以“梯级培养”为突破口,创造性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做法:构建“多元·网络·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DNA”模式,即由教师发展的多元需求(Diversified demand),决定建设教师培训大网络资源提供教师研修(Network training)平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Autonomously development),达成“打造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

南山还实施8大梯级计划,建成新岗、骨干、名师梯级队伍,形成规模庞大的“名师方阵”,为“区培”提供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教师MOOC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模式,产生一批精品课程。推动区域教师阅读行动,在每个学校建设读书会和阅读活动平台,培育创建一批阅读典范学校。经全区100多所学校共同参与推进,实现对9900多位教师的全员培训和梯级培养,使150000学生受益。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七要素”

基于儿童认知需求的16年实践探索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清容

明确了学习者立场和“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主张,洞察“空心课”“无魂课”“没有底焦虑症”“参考书依赖症”等教学现象,是教师未能准确科学地把握学习内容所致。明晰了“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基础。

提出研究学习内容要素是现实的迫切需要。确定了小学数学主题学习内容的七要素。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需求,提出小学数学每一个主题学习内容共有的七个要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来的。

提出了“学习内容要素”的实践路径。探索出“七要素”引领设计的课堂结构,实现了小学数学“主题微研究”的课堂变革,促进了小学数学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推动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开启了基于学习路径分析的版块内容教学设计研究,引领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贡献于不同水平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无边界学习”理念

重构学习关系的改革实践研究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 王小洪

“无边界学习”是以打破边界、重构关系、优化方式,提高效率为基本内涵的引领学校治理结构变革的基本理念。我校于2014年启动以“无边界学习理念”为引领的整校变革工作。五年来高速发展,形成了很多超越预期的成果和收获。

南山提出“教无界,学无界,思无界,行无界,意无界”的无边界变革行动理念,突破思维惯性,活跃了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引发了校园创变的一波波浪潮。形成“淡化边界、提高效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整校改革运行机制。打破校园管理机制中的原有关系边界,重构新型的学习与生活关系(师生、家校、生生、师师、学生与知识等),全面释放了师生学习生产力,形成充满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学习生活体验。

学校管理方面构建“教师自组织民主管理体系”,成果获评为深圳市最具变革力学校、深圳市优秀学校;课堂改革方面构建“课程统整大课堂”;家校联动方面构建“四位一体融通联动机制”,获得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南山区家校警共建优秀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构建“‘资源即课程’无边界学习体系”;评价改革方面构建“以实践评价能力”表现性评价体系(成果获得深圳市课堂教学质量奖)。

播汉字之种,育文化传人

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体系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祖松梅、曾伟红

该项目2013年11月通过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局立项,《学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3月成立,历时五年多的研究时间,提出了用学具辅助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方案,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识字方式枯燥、识字效率低下的难题,这项省级课题已于2018年11月结题。该项目通过一线语文老师原创的系列识字和笔划、偏旁方面学具,以游戏的方式辅助识字教学,用知识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和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跨校合作项目组的六位成员来自南山区两所不同的学校,都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线教师,结合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同步部编教材,开发了“汉字飞行棋”(2014年开发并应用)、“快乐大转盘”、“笔划翻翻乐”、“偏旁魔方”(国家专利号:201830282057.4)、“汉字王者”游戏识字卡牌(2019年开发并应用)等系列学具,通过每周一节语文游戏识字课,使一年级学生轻松完成部编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汉字,延伸拓展五倍以上词汇量,并在各类游戏融入汉字文化,巧妙植入多音字、成语、谜语、故事、古诗、笔划笔顺、阅读等内容,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通过发放“快乐积分卡”、“偏旁贴纸”、“传统文化卡”、“十二生肖卡”等评价方式让个人、小组以及同伴和家长一起参与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课程

基于十九年的建构与实践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机关幼儿园 刘红丽

科学探究活动课程经过19年的探索与实践,是以兴趣为基点,生活为基础,探究为核心,活动为载体,回归到幼儿的探究性学习,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园特色课程。该课程以“探究性学习环境创设——科学活动操作——科学教育资源系统建立”三段式的建构实施路径,首先解决幼儿学习环境的问题。

通过“学习环境、一日生活、自主游戏、主题项目、品牌节庆”等途径逐步循环深化,帮助幼儿进行全面探究学习;最后形成课程的教育资源体系,帮助幼儿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为幼儿园进行整体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培育“灵动少年”

立足“E”课程的活动育人模式探索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

“E”课程模式内容包括:以“活动育人”为办学理念,以具备“乐学习、善思考、会生活、守规则、有活力、敢担当”的“灵动少年”为育人目标,按照“真正的教育、生态的教育、优雅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四大课程理想整体构建“E”课程特色为载体,“问题导学•活动建构”为基本学习方式,“健康的活动、智慧的活动、优雅的活动和创意的活动”为四大活动类型,以及创新教师发展路径等,形成从理念、目标、载体到实施的完整的南油特色的活动育人体系。

自开展活动教学探索以来,学校开展国家、省市区级相关课题研究4项,学校教师共发表各级各类相关论文238篇,出版《活动与发展》《成长故事》《教学叙事》《南油教育故事》等著作4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本校主题式项目学习经验。在国内各种场合推广分享200余人次,获得田慧生教授、陈如平教授等各级别专家学者和同行学校的肯定;累计开发并实施各类活动课程150门,其中目前正在实施的精品76门“社团课程”、30门“四点半课程”及坚持五大“主题节日”,累计受益学生十万余人次,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卓异发展。

“融·创”课堂

智能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索

申报人: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学校

“融·创”课堂: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是我校一个智能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通过“1+5”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协同推进智能化教学应用,培育出的“融·创”课堂新结构及教学模式。

“1”指一个核心目标,即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思考者、学习者和沟通者——具有移动能力和中国特质的全球公民。

“5”指五个支撑方面:环境、课程、团队、评价、课堂。“‘融·创’课堂”指以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应用的主阵地,以课程创新为载体,实现“三融合,三创新”。“三融合”即人与技术、人与课程、人与环境相融合。“三创新”即育人模式、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创新。

内容来源:南山教育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