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深圳南山网!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关注南山网
投诉及投稿邮箱: sznewsns@163.com

北大教授陈平原做客南山,开讲“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2020-11-30 来源:创新南山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飞速,拔地而起的高楼,源源不断涌入城市的人群,都在改变着中国现代的城市面貌。但看似光鲜亮丽的城市表面,是否能和其背后的城市职能相匹配?关于城市的历史建筑和风貌,又该如何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处?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城市规划者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与文化”“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区委宣传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主题讲座在深圳湾万象城前檐书店举行,主讲人文学博士陈平原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陈教授先后出版著作三十余种,《当年游侠人》《学者的人间情怀》《想象都市》和《记忆北京》是今年集结出版的新书,这四本书阐释了陈平原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陈教授从“风景、高楼、下水道、文化城市、博物馆与书店、内在与外在视角”六个方面阐释了“从文人的角度”看待现代的都市与文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

陈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之前,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差别不大。但随着医疗、教育、娱乐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开始拉大距离,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也开始展现,城市人口也随着水涨船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6.59%,在十年后的2019,飙升为60.60%,城镇常住人口有8.48亿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有六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各大、中、小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并且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陈教授表示,现在城市里大部分人的祖辈都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但是进入城市之后,这些人就很难再回到乡村生活。乡下人进城与城里人下乡,都在看风景,只是观察角度与欣赏趣味不同而已,而随着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赏趣味正逐渐接近。

不以观光客的身份去看待城市景观

不管是城里人选择到乡下看风景,乡下的人进城看风景,他们都只是彼此的观光客,不会真正在这些地方生活下去。陈教授虽然是潮州人,但是长期生活在北京,他以亲身经历举了两个比较有趣的实例。一个是国家大剧院这座外观酷似“水煮蛋”的标志性建筑,大剧院圆润的钛合金屋顶外观反射阳光时格外刺眼,使得过路的人格外难受;天安门广场前宽阔的长安街,在没有修地下人行道之前,对于年老的市民来说过这条马路要停下来喘两口气才过得去。

诸如此类的“设计缺陷”在每个城市多多少少都存在,雄伟的标志性建筑固然是一座城市闪亮的名片,但在此之前,应该把人文因素和实用因素考虑进去,漂亮的外表是给观光客看的,更应该关注的是住在这座城市的市民。

城市规划应兼及民众需求与历史想象

长期以来被误读的“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出自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原著想表达的是下水道是底层人民的庇护所,之所以会在中国被延伸含义并广为传播,正是因为切中了中国的现状,人们不关心藏在地下的建筑,往往发生问题之后才引起重视。世界前十高的楼宇中中国目前占领多席,连外国设计师都乐于来中国竞标高楼项目,一定程度也印证了一些地方的高楼情节。陈教授说,以前的首都机场广告牌介绍的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现在大多都是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历史文化”向“财富科技”演变。然而最终,城市的市民才是一座城市的主体。

陈教授表示,城市的规划与建筑,还应关心那些不怎么出彩,并非一眼就能看见的“风景”,城市规划者们应该从“实用”“舒适”这种市民角度去考量一座城市。“在我看来,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

来源:中宏网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往期精彩推荐

新时代大讲堂邀你进入直播间!南山区委书记将讲述“我眼中的四十年”

建面44万平!深圳湾又有商用地出让,可用于高端医疗、教育

“南山北”即将大变样!“西丽中心区”法定图则草案发布

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