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6日讯(记者 董非 通讯员 韩硕)当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之一。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建设等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未来,城市要想建设成为高质量“志愿之城”,就要主动擦亮“志愿服务名片”是首要任务。只有让“志愿”元素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深深印入民众的眼帘,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志愿服务、感受志愿服务精神,进而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打造标准化“志愿服务名片”是建设高质量“志愿之城”的关键。据“中国志愿服务网”全国志愿服务数据统计,截至 2024年11月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 2.38 亿人,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 1269 万,服务时间总数为53.48 亿小时。广大志愿者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各展风采的同时也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的对外输出形式的问题。志愿者马甲、志愿者证、志愿者勋章、志愿者小屋、志愿者信息平台的使用等,作为志愿者形象的集中展示,规范统一对于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统一设计志愿者马甲的样式和颜色,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更加醒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规范志愿者证的制作和发放流程,使其成为志愿者身份的有效证明;设立统一标准的志愿者勋章,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贡献程度进行颁发,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同时,打造标准化的志愿者小屋,为志愿者提供休息和活动的场所,也为民众了解志愿服务提供便利。
强化“志愿服务名片”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加强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才能确保志愿服务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高质量的服务。当今社会各类组织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也给志愿者组织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不良组织打着志愿服务的旗号从事非法或不道德的活动,严重损害了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共青团组织更应当注重对“志愿服务名片”的规范化指导,通过制定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服务流程和标准,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审核和监督。定期对志愿者组织进行评估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规组织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志愿服务真正体现出志愿者的价值,保障志愿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不断推动“志愿服务”迭代升级是建设高质量“志愿之城”的必然要求。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迭代升级,才能使志愿服务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志愿者队伍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吸引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另一方面,志愿活动组织者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水平,学习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运用科学的组织方法,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志愿服务形式还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能一成不变。近年来,多数城市纷纷整合资源配置多种类型、主题的志愿服务队伍,旨在使志愿服务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城市发展。例如,针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聊天、健康咨询等服务;针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活动。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志愿服务的组织者要不断丰富志愿者服务形式和主题,开展文化传承、科技普及、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练就“七十二般变化”的志愿服务本领。
建设高质量的“志愿之城”,还必须用好强有力的“志愿服务”服务商——志愿者学院,充分认识到志愿者学院在志愿服务体系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一方面,志愿者学院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机制顶层设计为志愿服务提供专业的智库支持;另一方面,志愿者学院也在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制等方面发力。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因志愿者组织的“不专业”导致志愿者“受伤”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志愿者服务热情受挫。如活动安排不合理,让志愿者长时间过度劳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无助。志愿者学院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的培训课程,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技巧、应急处理能力等。同时,政府部门、共青团等组织应多方联动,搭建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激励机制。给予志愿者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如提供优惠乘车、优先就医、入户积分等政策保障,让志愿者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和自身的价值,打通志愿服务循环链。
未来的城市必将更快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迈向更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志愿之城”名片也必将在城市居民心中落地生根,成为城市最温暖、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