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媒体实地走访 点赞南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新地标

2017-02-26 来源:深圳新闻网

 

“特区+湾区”叠加优势 南山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深圳南头•赤湾丝路历史文化古迹高票当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实至名归。” 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王元林在参观以后说,看过南头古城和赤湾等地可以发现,深圳的历史脉络中已经深深刻下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铬印。

专注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研究的王元林,曾发表过“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历史演变”论文,他指出,深圳地处江海要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内外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海船出使国外的“辞沙”之地,是中外商船只离岸的最后停泊之地;交通上深圳地区内通外联,是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深圳海洋商贸繁荣,渔、盐、珠、香、蚝等海洋经济特色鲜明,这些海洋经贸往来与社会文化交流构成了深圳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元林介绍说,古代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有五个阶段:唐以前,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萌芽阶段,深圳地域在中外贸易与对外交通往来中崭露头角,形成了经宝安县至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两条航道。象牙、犀角、玳瑁、金、银、珠玑、琉璃器、螺杯等外来商品充斥当地市场,佛教开始进入深圳地域。

唐汉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阶段,对外贸易体系初步建立,从屯门经南头、虎门至广州港的深水航道形成,屯门成为广州港的重要外港。

宋元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渐趋成熟阶段,从深圳地域去往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航线进一步增加,从屯门等地出发,可到达印度、非洲等地。政府针对海外贸易制定了市舶条例,对外港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制盐业、养蚝业、制瓷业、采珠业、炼银等经济迅速发展。龙津石塔、沙井云溪寺等带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文化出现。

明代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阶段,对外贸易以走私和朝贡贸易为主,海防地位突出,明朝政府在南头设立南海卫,大鹏和东莞守御千户所成珠江口以东的重要海防机构。赤湾成为中外重要的“辞沙”之地,天妃庙成为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清代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延续阶段。广州恢复通商后,特别是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时,深圳地域成为广州通往珠江口重要航道。新安县管辖内的赤湾、南头、大鹏(今深圳区域)等成为珠江口重要的海防驻地。制盐业、渔业、养蚝业等成为新安县海洋经济主要代表,南头、西乡、白石、固戍等盐埠行销海内外。

王元林对南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提出了不少建议,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辞沙”等的申遗工作,让南头古城、赤湾天后宫历代沿海盐场、龙津石塔等遗迹在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整理和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为桥梁,通过中外文化论坛、文化讲座、文化旅游等多样化方式增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对深圳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深圳更好更快地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造古今“港湾经济”品牌,将历史与现实融合,推进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济互动和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等。

编辑:王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