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持证街头艺人 你去过星期天的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吗?

2017-03-15 来源:深圳晚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民中心广场变成了街头艺人们的主场。71岁的赵老(右)画速写,搭档老金画肖像。

61岁的骆宏俊演奏二胡时非常投入,一曲终了,才略微抬头瞥一眼观众。他说他喜欢“满世界拉二胡”。

 

 

相约星期天

市民中心广场持证街头艺人写实

在下午五点半,下班高峰期到来之前,位于福田区的市民中心广场都是相对平静的。

这种平静随着下班的人潮,还有抽到演出位置的持证街头艺人的陆续到来打破。而到了星期天,热闹从早上9点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温和晴朗的星期天,广场上热闹非凡,空气里拂过春天的气息,木棉花开得热烈,乐队架起乐器,悠扬的音乐声响起来。

36个演出位置在中午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主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一部分徘徊在各个表演位置前,一部分流向百米之外的图书馆与音乐厅。

合奏

在前一天,打鼓老钟约了拉二胡的骆宏俊两人在星期天进行合奏。

打鼓老钟真名叫钟锦锡,1958年出生于香港。改革开放后,他来深圳做生意。

他打起鼓来肢体语言丰富,全身都在动,用手舞足蹈来形容并不为过,有乐迷形容他为“广场上的罗大佑”。

老钟从初中起就开始玩音乐,组过乐队,他的青年时代在香港度过,那是香港娱乐文化迸发的岁月,他当然也受到了影响。

退休后,他重拾爱好,四处找老师学习打击乐,常到琴行买来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结合来玩。练了8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市民中心广场有街头艺人考试,他就来考了,去年如愿将证件拿到手。

在广场表演比在家中舒展多了。老钟的打击乐脑洞大开,是他自己用各种乐器组合创造的,在打击的过程中,随着音乐和节奏,以即兴为主。

老钟对音乐有一定程度上的固执,他的音箱带有播放CD功能,平时爱觅各式各样的音乐,再加上自己的打击乐去配合,算是二次创作。

在广场就是如此,有不少听众将手机下载的音乐交给老钟来即兴合奏。在他的观念里,音乐要自由度大,并且通过玩音乐的过程开发智力。

老钟是一人乐队,乐此不疲,但也爱和不同艺人合奏。这样看起来,骆宏俊与老钟的合作就很有意思,一动一静,一现代一古典。围观的群众在音乐厅里看不到这些——老钟几个意想不到的即兴,融入骆宏俊的二胡声里,又来一段独奏的配合。

听众先是被老钟的动作吸引,随后又被二胡声吸引。《上海滩》《牧羊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是他们配合得最有默契的曲目,拉完,围观的人群还久久不愿意散去。

休息的时候,老钟就是个老顽童,在各个摊位前窜来窜去,四处和其他艺人交流聊天。

老钟喜欢和乐迷打成片,更有不少最终成为了好友。他最常见的装扮是花纹阔腿裤,白体恤,常常开玩笑。他每次从家里把音响及乐器搬到广场来回要用上一个多小时,很重,但都不觉得累,因为太享受在广场玩音乐带来的喜愉。

启发

因为答应了一个粉丝要给对方吹笛子,杨涛也来到了市民中心广场,即使他在当天并没有位置。

33岁的杨涛在持证艺人中算是年轻的了。过完春节后,他正式辞掉了工作,决心只靠在街头表演养活自己。

为了治疗失恋带来的伤痛,杨涛决定从桎梏中走出来,寻找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他想到了他在大学学会的笛子,用笛子上街头表演或许不错。

当他试图走上街道表演时,心里很胆怯,最初,他往往拉着器材出去转一圈,什么都没干,又拉着回来了。

直到他在市民中心广场碰到一对来自南美的流浪艺人兄弟,那对会说中文的流浪兄弟告诉他,他们已经流浪了几十个国家,每到一处就把自己的原创音乐刻成光碟,卖给当地人,以此来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对流浪兄弟的话对杨涛的启发很大,他也卖一些光碟给自己的粉丝。他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找到一个搭档,去世界各地吹笛子。

杨涛每天都在微信记录自己的经历,这也是他与粉丝交流的方式。他看起来脾气很好,一个女粉丝对他演奏的曲目提出了各种要求,他都笑着答应了。

那天,杨涛没接受打赏,纯粹是为了开心。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