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23天的音乐盛宴 充满创新的气质

2017-04-17 来源:深圳商报

吸引业内人士“打飞的”来深

在刚刚过去的23天里,维也纳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国家交响乐团五大名团,李祥霆、宋飞、苏畅、袁非凡、石海彬等国乐大家,加拿大铜管五重奏、立陶宛室内乐团、李高阳爵士乐队等室内乐团,小提琴鬼才罗曼·金、法国竖琴家夏维尔·德·梅斯特、波兰钢琴家亚当·科斯米埃加等演奏家,享誉国际舞台的名家、名团、名作,为深圳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现场体验。

李小甘部长指出,“音乐季着眼于深圳的国际化建设,汇聚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对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很有裨益”。而如此高规格的演出,不仅吸引了深圳周边城市的文艺爱好者,更有业内人士“打飞的”前来欣赏,著名乐评人苏立华就是其中之一。苏立华4月13日晚听了加拿大铜管五重奏音乐会之后,激动表示:“千值万值”,“真没想到深圳的音乐市场这么好,音乐厅听众素质这么高。”

在认真翻阅“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宣传册之后,苏立华评价道,音乐季很可贵的一点是,摒弃了国内以往政府做文化艺术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大规模、大投入、低艺术规格、低社会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小投入(相对那些超大规模的文化活动)、高艺术规格、大社会影响。“文化和艺术赢得的是友谊、信任和尊重。今天的中国,向世界呈现自身文化的精髓,从世界引进文化和艺术的精髓,达到在同一个档次层面上的文化和艺术交流。”

苏立华认为,“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每一场音乐会都突出了三个主题:民族、艺术、交流。重现、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说法。“民族的可以成为世界的,前提是规格得高,要达到不同文化所共识的艺术规格和艺术品质,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否则,再民族的、艺术的呈现规格低,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深圳‘一带一路’音乐季节目中呈现的‘民族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的。”

委约作品体现城市创新精神

鼓励年轻音乐家的新创作,积极委约原创作品进行世界首演,这是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所倡导和鼓励的一块重要内容。印度西塔琴演奏家、作曲家高拉夫·马祖达的西塔琴协奏曲《欢庆》,中国作曲家、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创作的大型交响乐《长城》和二胡重奏《光明行》,芬兰指挥家、作曲家列夫·赛格斯坦的《第304小交响曲——乐丝》,萨克斯演奏家、作曲家李高阳的《一带一路组曲》,青年作曲家郑阳的单乐章交响曲《远去的桅杆》,旅美青年作曲家李劭晟的古筝重奏《将进酒》,均在音乐季进行了世界首演。

作为音乐季艺委会主任,叶小纲表示,从《长城》的诞生来看,深圳不光是一个能产生诸多主流歌曲的城市,也是一个可以产生交响乐的城市。深圳今后会是有歌剧、有交响乐的城市文化大定位。高拉夫·马祖达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深圳。“这次在深圳演出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中印两国是世界大国又是传统邻国,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分享音乐的美妙、增进文化的交流,彼此相互了解,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在音乐会上演奏了古筝重奏《将进酒》的古筝演奏家苏畅则表示,在音乐季推出不同乐器的民乐专场,对于民族乐器以及民族音乐的推广来说都意义非凡。而在年仅28岁的作曲家郑阳看来,城市艺术节庆对城市艺术氛围和国际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深圳在经济上一直走在前列,如今在文化领域又上一个台阶。一个属于城市的艺术节庆持续办下去,一定可以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标签。”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深圳创新的城市精神。就像李小甘部长所说,“创新,就是敢为人先、引领潮流的文化气魄。”此次音乐季的几部委约作品,在艺术领域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长城》吸取了我国汉、回、满、蒙、维吾尔地区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东北等地的民间音乐,还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戏曲和说唱音乐素材;《远去的桅杆》将打击乐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进酒》让古筝与西方弦乐重奏等,无不充满着创新的气质。

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