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供港水源,梧桐山脚那些事这些人……(组图)

2017-06-12 来源:晶报

李蔚明站在祖宅前,回忆童年时的梧桐山村。

 

 

梧桐山村虽然离深圳水库不远,但饮用的水源主要来自泰山涧溪水汇聚而成的横沥水库,每逢枯水期,居民常遭遇停水。

  

开栏的话

1842年之前,她俩曾经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安。那是明朝万历元年,深圳和香港从东莞县分离单独设县建制。再往前,深港行政建制关系史,最早要从秦朝的南海郡开始眺望。

近代风云波荡,内河却成界河,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的那棵老榕树,根在内地,叶覆香港。深港两地,同脉同根,两地间一次次的回眸定睛,一番番的亮相对唱,明场暗场间,屡屡在历史皱褶里缔造着传奇辉煌。1942年,两地抗日英豪活跃在从香港到白石龙的秘密交通线上,从沦陷的香港孤岛营救出数百文化名家爱国民主人士,护送到抗日大后方;1997年7月1日凌晨,20万深圳市民通宵达旦冒雨欢送驻港部队,大雨滂沱中,香港市民同样冒着雨欢迎驻港部队,从这一天开始,深港走近的脚步更加铿锵;2004年6月17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加强深港合作备忘录,深港两地政府在粤港合作的框架内,首次正式建立起政府间的沟通合作机制,确定深港合作的大原则大方向;2012年,在深圳经济特区32岁生日当天,“前海”横空出世,国务院明确批复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建设深港人才特区,在深港两地教育、医疗等方面开展合作试点辟土开疆……

一水三湾难相隔,千百年情难忘。时至今日,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深港社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两地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我们想,我们的双城故事,就从流淌在梧桐山下的一项“使命”,以及梧桐山脚这群淳朴的村民们开始,娓娓而谈——

 

 

原标题:

“水脉”相连

1964年,为解决香港缺水问题,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梧桐山原村民几乎都参与了深圳水库的建设

半个世纪,梧桐山脚“村民”对供港水源的守护从未停歇

深圳新闻网讯 “以前没有机械设备,都是通过人工‘一斗一斗’地建设。”80后的深圳人李蔚明,难以想象昔日爷爷头戴草帽,肩挑扁担,打着赤膊在梧桐山脚的泥泞工地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来回搬运泥土和板砖的画面。

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梧桐山村民为建设深圳水库开启的一场“生命之水”守护战。除了李蔚明的爷爷,在那个时候,生活在梧桐山的所有原村民几乎都参与了深圳水库的建设。

“生命之水”是香港人对深圳水库的亲切比喻。1964年,为解决香港缺水问题,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深圳水库作为工程的最后一站,担负起储存和净化水源的使命。1965年3月起,0.68亿立方米的东江水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年年持续不断地流向香港的千家万户。

如今,时间的钟摆走过半个世纪,东江水仍在自北向南奔腾不息,而梧桐山村民对“生命之水”的守护也从未停歇。

编辑:潘峰